不干人事学术界的毒瘤坏人呀
小猫的这种解释,宁为是不太满意的。他是科学家,不是恐怖分子。
说起来他可是拿了五千亿人民币资金去专项提高实验室里各类科研人员的待遇,属于冤种金主,关键是钱掏出去还被污蔑。
他是站在科学这边的,尤其是一直致力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成立三月科学奖,更是为了让全世界的科学家能多一个拿奖渠道,所以对于这些科研工作者而言,他应该能属于万家生佛那种大善人,这种评价——大概率是因为中间有些误会
不过这些暂时不重要了。
转念想想,其实评价低些还挺好的。这样以后就算是做出些卸驴杀磨的事情,那也顺理成章的事情。无非就是相互伤害,言语上的伤害其实只要不往心里去,其实杀伤力有限的很。
就好像今天如果他不嘴贱的话,此刻的心情肯定是超好的,尤其是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
这是个很关键的时刻,实验室能出成果,意味着虹吸效应的增强。
央媒采访上的海口可不是随便夸的,无非是见招拆招。
很多时候光靠待遇的提升跟各种措施并不足以吸引心仪的科学家心甘情愿的来做事,但能出这种成绩又不一样了。事实上许多科学家毕生的追求大概就是能被写进课本里,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绕不过去的坎。
对于宁为来说他其实已经做到了。
未来不管是学习强人工智能程序的设计,还是学习基础物理,肯定是绕不开他那些理论的。宁为空间,宁氏定理,必然出现在课本中。他也没必要去跟其他人争什么荣誉。
说句不好听的,百年之后如果未来的人类研究这段历史,哪个世界级相关科学奖项没有他的名字,大概率都会被归咎为野鸡奖。这也是宁为对于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并不太热心的原因。
宁为已经过了需要靠这些奖项来提高身价的阶段了。
哪怕这次他去了cern之后还有人对于物理层面的基础理论进行挑衅,但没谁跟他争论数学方面的成就便是明证。甚至编段子调侃的时候,都得绕开他在数学层面的成果。
所以他真的不介意把荣誉分给实验室其他人。
最好是大家都能拿奖,每年的三月科学奖、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乃至于赫兹奖、狄拉克奖、波兹曼奖最好都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分享,不需要太久,最多一、两年的时间,就不是他每天琢磨着怎么吸引人来投奔了,而是许多人想来还得先考试
甚至到了那个时候,实验室还要开始施行末尾淘汰制,毕竟实验室不养闲人。宁为已经想好了,现在基础实验室已经有硕士点,未来还要开通博士点,到时候带研究生的数量跟质量也将成为这些投奔的科学家绩效考核之一。
现在一些科学家不想带学生自然得先由着他们,等到了那个时候绩效评定全部量化,想要继续拿高薪,享受在实验室远超一般研究机构的待遇,同时还能使用三月平台获得各种奖项、荣誉,可能不止是需要带研究生,还得去跟燕北大学正在筹建的为班以及宁班上课。
没得到的时候都是小甜甜,得到了之后那就升级为牛夫人,人性如是,在哪个领域都是适用的。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这都是已经规划好的。
对于宁为来说,基础物理实验室的未来将建设成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型科研跟培训基地。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在这里发光发热,等他们退休了,培养出的优秀研究生、博士生继续接班,无缝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毕竟现在所有人正在进行的是一项为期三十年的宏大项目。需要长期的韧性
当然这些都是较为长远规划,近期还是以增强基础实验室的吸引力为主,所以宁为非常细心得开始审核论文,然后发现发表论文的三位大佬也足够重视,已经反复精修到着实没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然后便直接用三月的主编权限,将论文放到了三月期刊科学网的首页上
三方审核?
不存在的这个世界上已经吃透了宁氏理论,且有资格审核这篇论文的不超过十个人,最多在加上一只机器猫,恰好这些人目前大半都在华夏同一个实验室内。
论文发出去,有能力的科研机构做好重复试验的验证工作就好了,继续做推进性研究,包括cren跟费米实验室都不够格,到不是小看天下英雄,主要是它们没有三月。
宁为看了眼趴在桌上的小猫,幸福的想着。
安格斯坐在书房里,刚刚打开了电脑。
虽然他已经接受了邀请,有极大的可能远赴华夏去接受一项新的研究任务,但并不代表着刚刚公布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就会马上成行。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教授的职位不止是拿一份薪水,还担负着责任。手底下还有些研究生,要给他们安排好归宿,先前接手的项目要给资方一个交代,从下定决心离开,到将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有序的全部处理好,起码要大半年的时间。
好在三个月前其实就已经开始准备,所以现在便能从容许多,接下来大概再有两、三个月时间就能把收尾工作都做完,然后开始一段未知好坏的新生活。
大概率应该是好的
实验室内的消息他已经从老友那里听了许多,他对于生活上的便利其实并不太在意,但是对于三月科研平台的算力整合以及各种数学模拟能力却有着憧憬。
虽然还没有机会直接使用这套系统,但从老友的描述中,他能够大致勾勒出这套系统的成功之处,大概是直接在服务端集合了现在市面上主流科研跟工业软件的全部功能,并能以极快的速度给出分析结果的一套系统。
先不谈其智能性,计算机能更快一点,就已经占据了优势。更别提据说实验室还能综合各个项目组之间的各项成果以及数据,来进行方向性的指引这才是颠覆性的能力,每每也让老友惊叹。这些都是他所期待的。
当然更让他期待的,大概还是宁为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段话。
可能对于这座建筑里其他人来说,狂妄到没有边际了,从感情上根本无法接受。但对于他这个即将卸下担子的人来说只觉得很有兴趣。
他其实也很希望知道这个组建了大概一年的物理基础实验室到底有些什么成果。在安格斯看来,科学就像是布满荆棘原始丛林,每一点进步,靠的都是无数科学家用勇气跟智慧劈出一条路来。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可以验证的理论就是科学家们手中的指南针,当这条路被证明是对的,时代的滚滚巨轮便将沿着这个方向碾压过去。
让一条小路变成通天大道。
所以他对宁为那座物理基础实验室的所有成果都充满了期待。
但他没想到如此快就能看到这篇最新的论文。并不是他一直关注着三月科学期刊的官网,而是远在华夏的老友刚刚给他通了电话,告诉他宁为口中的成果——发表了!
所以即便已经睡下,他依然第一时间从床上爬了起来,带上眼镜,来到书房,登陆了邮件里发来的地址,将论文下载并打印了出来,随后开始仔细的研究,嗯,controllable macroscopic information flux tunneling in bose einstein condensates。
只是瞅了一眼标题,安格斯便愣了愣
关键词很多,可控量子遂穿效应,还能携带信息?
目光迅速的挪向论文的综述。
“在宁氏理论被推出之前,过往整个物理学界对于微观态的研究是以海森堡不确定原理为基准的,这一点也在量子遂穿的实验室观察中得到了证实。在量子力学领域,有限且极小概率的事情都不能排除会发生的可能。但在基础实验中,遂穿过程是不可控的且往往伴随着波形走向劣质,而导致无法传递任何有效信息”
只用了一分钟,安格斯便沉溺于这篇论文所描述的场景中去
天黑了又亮,然后又黑了下去,搁在桌面上的手机震动了几次,主人没有理会便又陷入安静,将论文通读了一遍,用了近整整一天的时间。
光是看用了不这么久,但涉及到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在心里推演,甚至要拿起纸笔进行演算,偶尔还需要去找其他的论文或者数据来进行各项佐证,这些都极为消耗时间。当然通读一遍,并不是说就是验证完毕,只能说是根据已有的数据大致的去判断对错,进一步的验证那就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了
此时的情绪大概就是
虽然还不能确认,但的确大受震撼,甚至是颠覆认知
其实这种状态有过一次,那还是看宁为那篇论文的时候,不同的是宁为的论文大篇幅是以数学方法进行推论,最终数据验证的层面其实不多,而且纯粹理论上的验证其实远不如技术性的突破让人震撼。
广义相对论证明了在这个宇宙中,信息的传递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微观现象其实一直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宁氏理论的横空出世证明了信息是可以超越光速传递的,目前最快的速度已经达到了十倍光速,只是借用了一个在广义相对论背景下并没有考虑到的特殊空间
这篇论文最大的发现还在于,已经在理论上找到了破译信息进出两个不同空间的秘钥。说得更简单些就是人类最了解的物理空间携带的信息进入尺短空间之后,信息会因为空间内部物理规则的不同而产生乱码,在尺短空间内传送之后,重新回到正常空间之后变成了无法读取的废弃信息。
但现在华夏基础物理实验室已经掌握了一些规律,可以通过秘钥来还原一些原始信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有用的数据越来越多之后,这个秘钥也能越庞大,到了那个时候技术就能升级,信息将能在两个不同的空间无碍传送。
当然这种物理学上的信息涵盖的很广,并不止是普通人所理解的信息。其实一块金属、一个石头、一张纸、一只猴子甚至一个人都可以被称之为信息
虽然已经整整一天没吃过东西,只是喝了数杯咖啡,但当安格斯合上论文时,却半点没有感觉到腹中的饥饿,甚至丝毫不觉得困倦,他只是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窗户发呆。
呵超越十倍光速的信息传递速度啊
怎么说呢,在脚踩的这颗星球上是用不到的,实际上无线电一直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传递着无数的信息,对于地球来说,显然差不多够用了。
从地球这一端到那一端的信息延迟,并不只是信息传递速度的锅,信息的转换,各个传输节点的端口速度,才是制约信息传递速度提升的难点,十倍光速的信息速度,在这颗小破球上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但如果是火星、土卫二、木卫二或者近一点的月亮
呵宁氏理论刚出炉的时候,还只是指出了一种可能,但今天这篇论文放出来,足以说明在华夏,这些人是真的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啊,而且似乎已经在实验室里做出了一些成果。
那个年轻人是真的想搞事啊,搞天大的事情啊!
也对,他才29岁等等,他才29岁?!
这一刻安格斯突然表情变得有些怪异
这篇论文,争议应该会很大的,当然只是初期,那些高端实验室应该已经行动起来了吧?也许很快就会进行数据校对,然后检测、模拟。试验进行的方式要点,论文里已经写的很详细了,该有的步骤就在那里,按论文中的表述华夏的基础实验室已经成功复现过五倍光速很多次了。
虽然十倍光速的成功次数并不多,但只要能复现五倍光速就足以说明方法是正确的,剩下的速度提升,无非是技术性的改良
嗯,预定诺贝尔奖?
呵,诺贝尔奖算个屁啊!
小猫的这种解释,宁为是不太满意的。他是科学家,不是恐怖分子。
说起来他可是拿了五千亿人民币资金去专项提高实验室里各类科研人员的待遇,属于冤种金主,关键是钱掏出去还被污蔑。
他是站在科学这边的,尤其是一直致力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成立三月科学奖,更是为了让全世界的科学家能多一个拿奖渠道,所以对于这些科研工作者而言,他应该能属于万家生佛那种大善人,这种评价——大概率是因为中间有些误会
不过这些暂时不重要了。
转念想想,其实评价低些还挺好的。这样以后就算是做出些卸驴杀磨的事情,那也顺理成章的事情。无非就是相互伤害,言语上的伤害其实只要不往心里去,其实杀伤力有限的很。
就好像今天如果他不嘴贱的话,此刻的心情肯定是超好的,尤其是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
这是个很关键的时刻,实验室能出成果,意味着虹吸效应的增强。
央媒采访上的海口可不是随便夸的,无非是见招拆招。
很多时候光靠待遇的提升跟各种措施并不足以吸引心仪的科学家心甘情愿的来做事,但能出这种成绩又不一样了。事实上许多科学家毕生的追求大概就是能被写进课本里,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绕不过去的坎。
对于宁为来说他其实已经做到了。
未来不管是学习强人工智能程序的设计,还是学习基础物理,肯定是绕不开他那些理论的。宁为空间,宁氏定理,必然出现在课本中。他也没必要去跟其他人争什么荣誉。
说句不好听的,百年之后如果未来的人类研究这段历史,哪个世界级相关科学奖项没有他的名字,大概率都会被归咎为野鸡奖。这也是宁为对于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并不太热心的原因。
宁为已经过了需要靠这些奖项来提高身价的阶段了。
哪怕这次他去了cern之后还有人对于物理层面的基础理论进行挑衅,但没谁跟他争论数学方面的成就便是明证。甚至编段子调侃的时候,都得绕开他在数学层面的成果。
所以他真的不介意把荣誉分给实验室其他人。
最好是大家都能拿奖,每年的三月科学奖、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乃至于赫兹奖、狄拉克奖、波兹曼奖最好都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分享,不需要太久,最多一、两年的时间,就不是他每天琢磨着怎么吸引人来投奔了,而是许多人想来还得先考试
甚至到了那个时候,实验室还要开始施行末尾淘汰制,毕竟实验室不养闲人。宁为已经想好了,现在基础实验室已经有硕士点,未来还要开通博士点,到时候带研究生的数量跟质量也将成为这些投奔的科学家绩效考核之一。
现在一些科学家不想带学生自然得先由着他们,等到了那个时候绩效评定全部量化,想要继续拿高薪,享受在实验室远超一般研究机构的待遇,同时还能使用三月平台获得各种奖项、荣誉,可能不止是需要带研究生,还得去跟燕北大学正在筹建的为班以及宁班上课。
没得到的时候都是小甜甜,得到了之后那就升级为牛夫人,人性如是,在哪个领域都是适用的。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这都是已经规划好的。
对于宁为来说,基础物理实验室的未来将建设成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型科研跟培训基地。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在这里发光发热,等他们退休了,培养出的优秀研究生、博士生继续接班,无缝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毕竟现在所有人正在进行的是一项为期三十年的宏大项目。需要长期的韧性
当然这些都是较为长远规划,近期还是以增强基础实验室的吸引力为主,所以宁为非常细心得开始审核论文,然后发现发表论文的三位大佬也足够重视,已经反复精修到着实没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然后便直接用三月的主编权限,将论文放到了三月期刊科学网的首页上
三方审核?
不存在的这个世界上已经吃透了宁氏理论,且有资格审核这篇论文的不超过十个人,最多在加上一只机器猫,恰好这些人目前大半都在华夏同一个实验室内。
论文发出去,有能力的科研机构做好重复试验的验证工作就好了,继续做推进性研究,包括cren跟费米实验室都不够格,到不是小看天下英雄,主要是它们没有三月。
宁为看了眼趴在桌上的小猫,幸福的想着。
安格斯坐在书房里,刚刚打开了电脑。
虽然他已经接受了邀请,有极大的可能远赴华夏去接受一项新的研究任务,但并不代表着刚刚公布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就会马上成行。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教授的职位不止是拿一份薪水,还担负着责任。手底下还有些研究生,要给他们安排好归宿,先前接手的项目要给资方一个交代,从下定决心离开,到将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有序的全部处理好,起码要大半年的时间。
好在三个月前其实就已经开始准备,所以现在便能从容许多,接下来大概再有两、三个月时间就能把收尾工作都做完,然后开始一段未知好坏的新生活。
大概率应该是好的
实验室内的消息他已经从老友那里听了许多,他对于生活上的便利其实并不太在意,但是对于三月科研平台的算力整合以及各种数学模拟能力却有着憧憬。
虽然还没有机会直接使用这套系统,但从老友的描述中,他能够大致勾勒出这套系统的成功之处,大概是直接在服务端集合了现在市面上主流科研跟工业软件的全部功能,并能以极快的速度给出分析结果的一套系统。
先不谈其智能性,计算机能更快一点,就已经占据了优势。更别提据说实验室还能综合各个项目组之间的各项成果以及数据,来进行方向性的指引这才是颠覆性的能力,每每也让老友惊叹。这些都是他所期待的。
当然更让他期待的,大概还是宁为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段话。
可能对于这座建筑里其他人来说,狂妄到没有边际了,从感情上根本无法接受。但对于他这个即将卸下担子的人来说只觉得很有兴趣。
他其实也很希望知道这个组建了大概一年的物理基础实验室到底有些什么成果。在安格斯看来,科学就像是布满荆棘原始丛林,每一点进步,靠的都是无数科学家用勇气跟智慧劈出一条路来。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可以验证的理论就是科学家们手中的指南针,当这条路被证明是对的,时代的滚滚巨轮便将沿着这个方向碾压过去。
让一条小路变成通天大道。
所以他对宁为那座物理基础实验室的所有成果都充满了期待。
但他没想到如此快就能看到这篇最新的论文。并不是他一直关注着三月科学期刊的官网,而是远在华夏的老友刚刚给他通了电话,告诉他宁为口中的成果——发表了!
所以即便已经睡下,他依然第一时间从床上爬了起来,带上眼镜,来到书房,登陆了邮件里发来的地址,将论文下载并打印了出来,随后开始仔细的研究,嗯,controllable macroscopic information flux tunneling in bose einstein condensates。
只是瞅了一眼标题,安格斯便愣了愣
关键词很多,可控量子遂穿效应,还能携带信息?
目光迅速的挪向论文的综述。
“在宁氏理论被推出之前,过往整个物理学界对于微观态的研究是以海森堡不确定原理为基准的,这一点也在量子遂穿的实验室观察中得到了证实。在量子力学领域,有限且极小概率的事情都不能排除会发生的可能。但在基础实验中,遂穿过程是不可控的且往往伴随着波形走向劣质,而导致无法传递任何有效信息”
只用了一分钟,安格斯便沉溺于这篇论文所描述的场景中去
天黑了又亮,然后又黑了下去,搁在桌面上的手机震动了几次,主人没有理会便又陷入安静,将论文通读了一遍,用了近整整一天的时间。
光是看用了不这么久,但涉及到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在心里推演,甚至要拿起纸笔进行演算,偶尔还需要去找其他的论文或者数据来进行各项佐证,这些都极为消耗时间。当然通读一遍,并不是说就是验证完毕,只能说是根据已有的数据大致的去判断对错,进一步的验证那就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了
此时的情绪大概就是
虽然还不能确认,但的确大受震撼,甚至是颠覆认知
其实这种状态有过一次,那还是看宁为那篇论文的时候,不同的是宁为的论文大篇幅是以数学方法进行推论,最终数据验证的层面其实不多,而且纯粹理论上的验证其实远不如技术性的突破让人震撼。
广义相对论证明了在这个宇宙中,信息的传递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微观现象其实一直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宁氏理论的横空出世证明了信息是可以超越光速传递的,目前最快的速度已经达到了十倍光速,只是借用了一个在广义相对论背景下并没有考虑到的特殊空间
这篇论文最大的发现还在于,已经在理论上找到了破译信息进出两个不同空间的秘钥。说得更简单些就是人类最了解的物理空间携带的信息进入尺短空间之后,信息会因为空间内部物理规则的不同而产生乱码,在尺短空间内传送之后,重新回到正常空间之后变成了无法读取的废弃信息。
但现在华夏基础物理实验室已经掌握了一些规律,可以通过秘钥来还原一些原始信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有用的数据越来越多之后,这个秘钥也能越庞大,到了那个时候技术就能升级,信息将能在两个不同的空间无碍传送。
当然这种物理学上的信息涵盖的很广,并不止是普通人所理解的信息。其实一块金属、一个石头、一张纸、一只猴子甚至一个人都可以被称之为信息
虽然已经整整一天没吃过东西,只是喝了数杯咖啡,但当安格斯合上论文时,却半点没有感觉到腹中的饥饿,甚至丝毫不觉得困倦,他只是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窗户发呆。
呵超越十倍光速的信息传递速度啊
怎么说呢,在脚踩的这颗星球上是用不到的,实际上无线电一直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传递着无数的信息,对于地球来说,显然差不多够用了。
从地球这一端到那一端的信息延迟,并不只是信息传递速度的锅,信息的转换,各个传输节点的端口速度,才是制约信息传递速度提升的难点,十倍光速的信息速度,在这颗小破球上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但如果是火星、土卫二、木卫二或者近一点的月亮
呵宁氏理论刚出炉的时候,还只是指出了一种可能,但今天这篇论文放出来,足以说明在华夏,这些人是真的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啊,而且似乎已经在实验室里做出了一些成果。
那个年轻人是真的想搞事啊,搞天大的事情啊!
也对,他才29岁等等,他才29岁?!
这一刻安格斯突然表情变得有些怪异
这篇论文,争议应该会很大的,当然只是初期,那些高端实验室应该已经行动起来了吧?也许很快就会进行数据校对,然后检测、模拟。试验进行的方式要点,论文里已经写的很详细了,该有的步骤就在那里,按论文中的表述华夏的基础实验室已经成功复现过五倍光速很多次了。
虽然十倍光速的成功次数并不多,但只要能复现五倍光速就足以说明方法是正确的,剩下的速度提升,无非是技术性的改良
嗯,预定诺贝尔奖?
呵,诺贝尔奖算个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