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高考
高考的时间愈发紧迫,林逸秋只能暂停给刘季年补课,因为这两年形势紧张,林逸秋不想让刘季年下场冒这个险去考试。
同时刘季年也开始了陪考家长的生活。
每周一直周五,他陪林逸秋住在出租屋,因为学校没有食堂,他要负责一日三餐。每周六周日,他要回刘家村检查每一批运送出去的货物,这番折腾下来人都瘦了一圈,看着却更精壮了。
为了上学更方便,林逸秋用林夏妮给的工业券,淘了一辆全新的自行车,说起来他做副队长也有两年了,这还是他第一次给自己购置交通工具。
虽然林逸秋已经读完高三并且顺利拿到毕业证书,但是重新读书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令人头秃。
但是头秃也没办法,他所插班的学校是整个松安唯一一个高中,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以后,小小的学校瞬间涌入了了两千多名学子,平均每个班都有八十几个人,来晚的人只能席地而坐。
他们大部分年纪都很大了,很多都是被上山下乡耽误了,不少女同学甚至背着熟睡的孩子也要听课学习,也有为了高考孤注一掷,辞职来考试的,还有跟兄弟姐妹或者子女一块复习准备参加考试的。相比较而言,林逸秋的负担已经是最轻的了,年轻未婚无子,还有一个“贴身管家”。
每天来到班级里就能听见笔尖在纸上滑动时候发出沙沙的声音,这让以前懒散惯了的林逸秋也不得不每日强打着精神学习。
在得到高考具体日期的通知以后,学习氛围一下子紧张了不少,以前还有讨论题目的声音,现在基本都在埋头苦读,林逸秋变得更紧张了。
这日,又是学到天色全黑,学生们意犹未尽地走出校园,林逸秋一眼就在人群中看见了那个高大的身形。
但是众目睽睽之下,两个人不得不避嫌,只能四目相对地傻笑。
林逸秋快速地冲到刘季年面前,在扑倒他之前将将站稳:“今天不是周六嘛,你怎么过来了,货都备好了?”
刘季年用搓热的大手偷偷包裹住林逸秋冻僵的小手,然后对他说:“上一批卖得很好,这边这批也准备得差不多了。”
自打知道林逸秋准备填京城的学校,刘季年就一直想着把刘家村的食品卖到京城去,以后可以继续陪读。
刚开始效果并不理想,毕竟京城文化底蕴浓厚,老字号的糕点铺子不胜其数,后来也不知道他想了什么法子,反正等林逸秋知道的时候,东西已经可以卖到京城去了。
林逸秋回握住对方:“辛苦你了。”
刘季年脸上带了浅浅地笑意:“不苦,这已经是我最幸福的日子了。”
刘季年问他:“饿不饿?”
其实林逸秋已经饿过头了,背书背得头昏脑涨,啥也不想吃,但他还是假装抱怨道:“饿啊,累都累死了。”
人前的小知青总是端着和善的领导架子,所以刘季年爱极了他幼稚的小表情——这些只有他能看见的真实的林逸秋。
其实刘季年很多次都想劝林逸秋要不就别读了,太辛苦了,大不了他们回刘家村好了,反正现在也能赚到钱了。但是他知道,林逸秋一直在努力可不仅仅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们两个人的未来,而自己能做到就是默默守护在他身边,支持他鼓励他。
话到嘴边,刘季年又改了口:“我给你煮个面条吧,这个点饭馆都关门了。”
林逸秋补充道:“好啊,我想吃鸡蛋面,要两个鸡蛋,加猪油渣的那种!”
1977年11月份,高考正式开始报名,一如林逸秋所料,整个松安市包括下面五个县城几十个生产大队还有几个农场,共计报名数多达五千人。
因为想着以后去京城发展,林逸秋的三个志愿都写了京城的学校。
他倒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北方大学、燕京大学这两所重量级高校肯定考不上,所以第一志愿填了北平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竟英语是他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科目),第二志愿填了华夏民族大学,第三志愿则保守很多,他填了一个北平某师范大专,也算是一个保底学校。
如果今年都考不上,那他明年将继续报考北平外国语学院,其他的其他志愿则改回东北或者老家。
高考前夜,林逸秋领到准考证,他被分配到离出租屋两小时车程的一所破旧中学。
怕林逸秋睡过,从高考第一天开始,刘季年就整晚都不敢睡觉,午休也不敢合眼,一到点就把人喊起来,热水热毛巾赶紧奉上,最后用烘得热乎的军大衣把人包裹住,让人精神抖擞地去考场。
1997年12月10日,迎着瑟瑟寒风,五千多名学子进入了考场。
林逸秋奇艺的造型自然引起不少人的注目,但架不住这东北的天实在冷啊,等到进了没空调就一个小小火炉的大教室,林逸秋才知道刘季年的军大衣有多管用!
林逸秋选择的是文科,主要考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高考试卷其实并不比后世简单,而且都是论述题为主,但林逸秋别的不行就是能侃,而且他基础好,大部分题目都会做,即便是遇上不会的,他也懂得抓大放小,一题不会就做下一题,比起第一次应考的学子,多了几分沉着冷静。
等所有考试科目结束以后,林逸秋还不能走,因为他选的是外语专业,还要加考一门外语。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林逸秋一眼就看见了大雪中伫立已久的刘季年,欢呼着朝他奔去。
无论考得如何,1977年的高考,终于结束了!
再度回到知青所,林逸秋只觉得恍如隔世,大家都十分默契地没有对答案,考得好的人沾沾自喜,考得不好的人,也存了很多面子。
时间很快来到1978年,元旦刚过没几天,林逸秋就被公社通知去做体检,开始他还以为是所有考生都需要做体检,后来才发现整个知青所只有极少数人需要去体检。
他心里隐隐有了猜测,这是不是代表自己是有希望考上大学的?
二月的春节注定过得不踏实,因为据可靠传言,录取通知书已经陆续开始发放了。
因为初、高中停课闹革命,学工、学农、学军,学业被荒废了。所以刘家村,啊不,是整个茂源,都不见的能有多少人考上。
所以陈铮、陆雪作为第一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人,一瞬间成为了整个十二分队的焦点。
原著中陈铮跟陆雪考上了北方大学,所以他俩双双被录取,林逸秋一点都不意外,谁让人家是原文男女主角呢。
没想到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男二号温柏霖,竟然也考上了北平工业学院。
除此之外,李招红也考上了她们老家的某个师专,虽说是个大专,但在这个年代的含金量却远超很多本科了。
眼瞅着时间越推越后,林逸秋也开始变得有些心焦了,难道他体悟错了,其实自己没考上?
二月底,原本大雪封路的刘家村迎来了一名不速之客。
“喜讯喜讯——”
“黑省松安市茂源县坪子沟镇红河生产队十二支队林逸秋——”
“有你的录取通知书——”
他居然真的被北平外国语学院录取了!
一个小小的生产支队,居然出了五个大学生,要知道这么低的上岸率,有些地方全县都没有一个。消息一经传出,很快传遍了整个松安,甚至还惊动了省城。
第176章 离开(一)
赵喆作为《光明日报》的主编自然不能放弃这一热点,他利用自己跟林逸秋的关系,提前就约到了林逸秋和李招红做专访。
从林逸秋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刻开始,生产队办公室的电话就没有停过,要不大雪封路,估计那些省城市里县里的记者要从知青所排到刘家村村口了。
林逸秋谢绝一切采访,但唯独不能拒绝曾经帮助过他拿下王根生的赵喆,李招红也有意扩大宣传队知名度,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定了二月八号做采访。
刘家村在山脚下,地势呈现盆地形,所以积雪并没有外面那么严重,马上就是春节,照相馆外的小集市分外热闹。
赵喆一路走来,还没看见这么鲜活的农村集市,忍不住多拍了两张照片。
他大赞:“乖乖,这才几年啊,刘家村变化居然那么大。小王,你说呢?”
赶巧的是,这次跟来刘家村的,还是三年前的王记者。跋山涉水这一路,他拎着礼物扛着包,人都要累惨了,可叹他们主编又去了集市。
这个农家自制腊肠不错,买两根!
这朝鲜族泡菜不错,买两瓮头!
这粉条子看着咋那么好呢,拿来炖大棒骨肯定不错,来几包!
哎呦,这就是林队长自己开的照相馆吧,可不得进去试试?
等赶到知青所的时候,赵喆已经先一步累得不行了。
“等会儿,我喘口气。”
林逸秋赶紧把人迎进来,又让其他知青上热茶和糕点。
赵喆和小王这才坐下休息了一会儿。
赵喆拿了一块糕点放进嘴里,细品一番惊讶道:“这就是市面上买不到那个榛子蛋糕?”
他家庭条件不错,工资也高,在榛子蛋糕还没大规模流入市场之前就吃过,只吃了一次,他就爱上了这个味道,恨不得专门写一个美食专栏宣传它,可惜后来蛋糕火了,他也就抢不到了。
林逸秋客气道:“对,是我们食品厂自己的东西,你们喜欢可以带两盒走。”
赵喆摆摆手:“那怎么好意思呢?连吃带拿的……呃,我可以多买两盒吗?”
林逸秋失笑:“当然可以。”
李招红这两天面色红润有光泽,整个人都喜气洋洋的,她直接打趣赵喆说:“您要是过意不去啊,就给我们多宣传宣传!”
赵喆乐了:“就这玩意儿还轮得到我宣传啊,今年本来想用它来做年货,跑了好几家供销社都没找到存货。我给你们也带了礼物,有这个主席语录,还有买了四支钢笔和本子,这是桃酥,还有……”
林逸秋赶紧制止他不停地拿东西出来:“您客气了,那咱们就开始吧。”
一提到正事,赵喆就正经多了,他知道自己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采访这些大学生的媒体,所以来之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
林逸秋:“考上以后身边发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估计就是我们刘家村学校招生变化吧。”
赵喆追问:“是,我来之前就听说你们村盖了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目前招生情况怎么样?”
不等林逸秋回答,其他几个知青便兴奋地吐露出来了。
“原本只有附近几个大队的家长来我们红河小学报到,现在听说我们这里出了五个大学生,连镇上都有家长闻声过来想给孩子插个班呢!”
“可不,说是想沾沾我们刘家村的学风!”
“不但如此,有些家底足的家长甚至提出给学校捐物资来换取孩子读书的资格。”
“哎呀,你们都少说两句,没看见林队长在接受采访嘛?”
“没事没事,咱们继续。”赵喆赶紧出来充当和事佬,一边在本子上记录这些内容。
“学习秘诀?没有没有,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除了努力用功用心,没有别的办法,学习是最不能偷懒的事情……”
“之所以选择外语,除了擅长和感兴趣以外,我最近也非常关注国际形势,感觉咱们国家可能马上会跟某些国家建交,所以更加想为国家外交部出一份力,哪怕最后只是成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也可以教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林逸秋直到最后脸都笑僵了,采访才结束。
赵喆心满意足地合上笔记本:“我知道你们村还有两位考上北方大学的学子和一位考上京城工业学院的学子,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采访呢?”
林逸秋拿出一早就准备好的理由:“呃……这个,不瞒您说,陆同志为人比较低调,是她自己拒绝的采访。陈同志母亲病了,在照顾母亲。至于温同志,他在收拾行李,准备回老家了……如果您真的想采访,我建议你采访一个人。他就是我们红河小学的校长宋国庆同志,他不但是校长,还是我们知青队的队长呢,您上次也见过他。”
被林逸秋提到的温柏霖此刻正在知青所收拾行李。
陆雪站在门外看了一会儿,见他没有反应,于是轻咳两声出言道:“柏霖,是我——”
温柏霖一转身,看见来人激动道:“小雪!”
接下来两人相顾无言,一时场面有些尴尬。
高考的时间愈发紧迫,林逸秋只能暂停给刘季年补课,因为这两年形势紧张,林逸秋不想让刘季年下场冒这个险去考试。
同时刘季年也开始了陪考家长的生活。
每周一直周五,他陪林逸秋住在出租屋,因为学校没有食堂,他要负责一日三餐。每周六周日,他要回刘家村检查每一批运送出去的货物,这番折腾下来人都瘦了一圈,看着却更精壮了。
为了上学更方便,林逸秋用林夏妮给的工业券,淘了一辆全新的自行车,说起来他做副队长也有两年了,这还是他第一次给自己购置交通工具。
虽然林逸秋已经读完高三并且顺利拿到毕业证书,但是重新读书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令人头秃。
但是头秃也没办法,他所插班的学校是整个松安唯一一个高中,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以后,小小的学校瞬间涌入了了两千多名学子,平均每个班都有八十几个人,来晚的人只能席地而坐。
他们大部分年纪都很大了,很多都是被上山下乡耽误了,不少女同学甚至背着熟睡的孩子也要听课学习,也有为了高考孤注一掷,辞职来考试的,还有跟兄弟姐妹或者子女一块复习准备参加考试的。相比较而言,林逸秋的负担已经是最轻的了,年轻未婚无子,还有一个“贴身管家”。
每天来到班级里就能听见笔尖在纸上滑动时候发出沙沙的声音,这让以前懒散惯了的林逸秋也不得不每日强打着精神学习。
在得到高考具体日期的通知以后,学习氛围一下子紧张了不少,以前还有讨论题目的声音,现在基本都在埋头苦读,林逸秋变得更紧张了。
这日,又是学到天色全黑,学生们意犹未尽地走出校园,林逸秋一眼就在人群中看见了那个高大的身形。
但是众目睽睽之下,两个人不得不避嫌,只能四目相对地傻笑。
林逸秋快速地冲到刘季年面前,在扑倒他之前将将站稳:“今天不是周六嘛,你怎么过来了,货都备好了?”
刘季年用搓热的大手偷偷包裹住林逸秋冻僵的小手,然后对他说:“上一批卖得很好,这边这批也准备得差不多了。”
自打知道林逸秋准备填京城的学校,刘季年就一直想着把刘家村的食品卖到京城去,以后可以继续陪读。
刚开始效果并不理想,毕竟京城文化底蕴浓厚,老字号的糕点铺子不胜其数,后来也不知道他想了什么法子,反正等林逸秋知道的时候,东西已经可以卖到京城去了。
林逸秋回握住对方:“辛苦你了。”
刘季年脸上带了浅浅地笑意:“不苦,这已经是我最幸福的日子了。”
刘季年问他:“饿不饿?”
其实林逸秋已经饿过头了,背书背得头昏脑涨,啥也不想吃,但他还是假装抱怨道:“饿啊,累都累死了。”
人前的小知青总是端着和善的领导架子,所以刘季年爱极了他幼稚的小表情——这些只有他能看见的真实的林逸秋。
其实刘季年很多次都想劝林逸秋要不就别读了,太辛苦了,大不了他们回刘家村好了,反正现在也能赚到钱了。但是他知道,林逸秋一直在努力可不仅仅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们两个人的未来,而自己能做到就是默默守护在他身边,支持他鼓励他。
话到嘴边,刘季年又改了口:“我给你煮个面条吧,这个点饭馆都关门了。”
林逸秋补充道:“好啊,我想吃鸡蛋面,要两个鸡蛋,加猪油渣的那种!”
1977年11月份,高考正式开始报名,一如林逸秋所料,整个松安市包括下面五个县城几十个生产大队还有几个农场,共计报名数多达五千人。
因为想着以后去京城发展,林逸秋的三个志愿都写了京城的学校。
他倒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北方大学、燕京大学这两所重量级高校肯定考不上,所以第一志愿填了北平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竟英语是他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科目),第二志愿填了华夏民族大学,第三志愿则保守很多,他填了一个北平某师范大专,也算是一个保底学校。
如果今年都考不上,那他明年将继续报考北平外国语学院,其他的其他志愿则改回东北或者老家。
高考前夜,林逸秋领到准考证,他被分配到离出租屋两小时车程的一所破旧中学。
怕林逸秋睡过,从高考第一天开始,刘季年就整晚都不敢睡觉,午休也不敢合眼,一到点就把人喊起来,热水热毛巾赶紧奉上,最后用烘得热乎的军大衣把人包裹住,让人精神抖擞地去考场。
1997年12月10日,迎着瑟瑟寒风,五千多名学子进入了考场。
林逸秋奇艺的造型自然引起不少人的注目,但架不住这东北的天实在冷啊,等到进了没空调就一个小小火炉的大教室,林逸秋才知道刘季年的军大衣有多管用!
林逸秋选择的是文科,主要考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高考试卷其实并不比后世简单,而且都是论述题为主,但林逸秋别的不行就是能侃,而且他基础好,大部分题目都会做,即便是遇上不会的,他也懂得抓大放小,一题不会就做下一题,比起第一次应考的学子,多了几分沉着冷静。
等所有考试科目结束以后,林逸秋还不能走,因为他选的是外语专业,还要加考一门外语。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林逸秋一眼就看见了大雪中伫立已久的刘季年,欢呼着朝他奔去。
无论考得如何,1977年的高考,终于结束了!
再度回到知青所,林逸秋只觉得恍如隔世,大家都十分默契地没有对答案,考得好的人沾沾自喜,考得不好的人,也存了很多面子。
时间很快来到1978年,元旦刚过没几天,林逸秋就被公社通知去做体检,开始他还以为是所有考生都需要做体检,后来才发现整个知青所只有极少数人需要去体检。
他心里隐隐有了猜测,这是不是代表自己是有希望考上大学的?
二月的春节注定过得不踏实,因为据可靠传言,录取通知书已经陆续开始发放了。
因为初、高中停课闹革命,学工、学农、学军,学业被荒废了。所以刘家村,啊不,是整个茂源,都不见的能有多少人考上。
所以陈铮、陆雪作为第一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人,一瞬间成为了整个十二分队的焦点。
原著中陈铮跟陆雪考上了北方大学,所以他俩双双被录取,林逸秋一点都不意外,谁让人家是原文男女主角呢。
没想到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男二号温柏霖,竟然也考上了北平工业学院。
除此之外,李招红也考上了她们老家的某个师专,虽说是个大专,但在这个年代的含金量却远超很多本科了。
眼瞅着时间越推越后,林逸秋也开始变得有些心焦了,难道他体悟错了,其实自己没考上?
二月底,原本大雪封路的刘家村迎来了一名不速之客。
“喜讯喜讯——”
“黑省松安市茂源县坪子沟镇红河生产队十二支队林逸秋——”
“有你的录取通知书——”
他居然真的被北平外国语学院录取了!
一个小小的生产支队,居然出了五个大学生,要知道这么低的上岸率,有些地方全县都没有一个。消息一经传出,很快传遍了整个松安,甚至还惊动了省城。
第176章 离开(一)
赵喆作为《光明日报》的主编自然不能放弃这一热点,他利用自己跟林逸秋的关系,提前就约到了林逸秋和李招红做专访。
从林逸秋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刻开始,生产队办公室的电话就没有停过,要不大雪封路,估计那些省城市里县里的记者要从知青所排到刘家村村口了。
林逸秋谢绝一切采访,但唯独不能拒绝曾经帮助过他拿下王根生的赵喆,李招红也有意扩大宣传队知名度,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定了二月八号做采访。
刘家村在山脚下,地势呈现盆地形,所以积雪并没有外面那么严重,马上就是春节,照相馆外的小集市分外热闹。
赵喆一路走来,还没看见这么鲜活的农村集市,忍不住多拍了两张照片。
他大赞:“乖乖,这才几年啊,刘家村变化居然那么大。小王,你说呢?”
赶巧的是,这次跟来刘家村的,还是三年前的王记者。跋山涉水这一路,他拎着礼物扛着包,人都要累惨了,可叹他们主编又去了集市。
这个农家自制腊肠不错,买两根!
这朝鲜族泡菜不错,买两瓮头!
这粉条子看着咋那么好呢,拿来炖大棒骨肯定不错,来几包!
哎呦,这就是林队长自己开的照相馆吧,可不得进去试试?
等赶到知青所的时候,赵喆已经先一步累得不行了。
“等会儿,我喘口气。”
林逸秋赶紧把人迎进来,又让其他知青上热茶和糕点。
赵喆和小王这才坐下休息了一会儿。
赵喆拿了一块糕点放进嘴里,细品一番惊讶道:“这就是市面上买不到那个榛子蛋糕?”
他家庭条件不错,工资也高,在榛子蛋糕还没大规模流入市场之前就吃过,只吃了一次,他就爱上了这个味道,恨不得专门写一个美食专栏宣传它,可惜后来蛋糕火了,他也就抢不到了。
林逸秋客气道:“对,是我们食品厂自己的东西,你们喜欢可以带两盒走。”
赵喆摆摆手:“那怎么好意思呢?连吃带拿的……呃,我可以多买两盒吗?”
林逸秋失笑:“当然可以。”
李招红这两天面色红润有光泽,整个人都喜气洋洋的,她直接打趣赵喆说:“您要是过意不去啊,就给我们多宣传宣传!”
赵喆乐了:“就这玩意儿还轮得到我宣传啊,今年本来想用它来做年货,跑了好几家供销社都没找到存货。我给你们也带了礼物,有这个主席语录,还有买了四支钢笔和本子,这是桃酥,还有……”
林逸秋赶紧制止他不停地拿东西出来:“您客气了,那咱们就开始吧。”
一提到正事,赵喆就正经多了,他知道自己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采访这些大学生的媒体,所以来之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
林逸秋:“考上以后身边发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估计就是我们刘家村学校招生变化吧。”
赵喆追问:“是,我来之前就听说你们村盖了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目前招生情况怎么样?”
不等林逸秋回答,其他几个知青便兴奋地吐露出来了。
“原本只有附近几个大队的家长来我们红河小学报到,现在听说我们这里出了五个大学生,连镇上都有家长闻声过来想给孩子插个班呢!”
“可不,说是想沾沾我们刘家村的学风!”
“不但如此,有些家底足的家长甚至提出给学校捐物资来换取孩子读书的资格。”
“哎呀,你们都少说两句,没看见林队长在接受采访嘛?”
“没事没事,咱们继续。”赵喆赶紧出来充当和事佬,一边在本子上记录这些内容。
“学习秘诀?没有没有,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除了努力用功用心,没有别的办法,学习是最不能偷懒的事情……”
“之所以选择外语,除了擅长和感兴趣以外,我最近也非常关注国际形势,感觉咱们国家可能马上会跟某些国家建交,所以更加想为国家外交部出一份力,哪怕最后只是成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也可以教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林逸秋直到最后脸都笑僵了,采访才结束。
赵喆心满意足地合上笔记本:“我知道你们村还有两位考上北方大学的学子和一位考上京城工业学院的学子,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采访呢?”
林逸秋拿出一早就准备好的理由:“呃……这个,不瞒您说,陆同志为人比较低调,是她自己拒绝的采访。陈同志母亲病了,在照顾母亲。至于温同志,他在收拾行李,准备回老家了……如果您真的想采访,我建议你采访一个人。他就是我们红河小学的校长宋国庆同志,他不但是校长,还是我们知青队的队长呢,您上次也见过他。”
被林逸秋提到的温柏霖此刻正在知青所收拾行李。
陆雪站在门外看了一会儿,见他没有反应,于是轻咳两声出言道:“柏霖,是我——”
温柏霖一转身,看见来人激动道:“小雪!”
接下来两人相顾无言,一时场面有些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