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搭车,这些司机怕纠缠不清,根本连车都不停就驶过去了。因此你妈根本乘不上
车,而且同时,她又开始厨痢疾了。
她双肩背着两个婴儿,双手提着两只皮箱,手上给磨起了血泡,后来血泡也破
了,皮开肉绽的。她只得丢下一只箱子,又丢下一只,随身只带着维持生命的吃食
和几件替换衣服。后来,她连干粮也扔了,她只有那对女儿。她一边走着,一边用
歌声哄着她们,直到自己晕倒在路边。
她知道自己已支持不住了,她想她再也走不动了,而后边,日本人正在追上来。
她把孩子从围巾套上解下来。让她们坐在路边,她自己则躺在她们身边。
“带走我的孩子吧,请把她们带走吧!”当一辆载着三个年轻人的车驶过时,
她向他们恳求着,但他们只是木然地瞟了她一眼就走过去了。
“把我的孩子带走吧,她们会和我一起死在路边的。”她苦苦地向路人哀求着。
大路上过路人渐渐稀少了,她撕开自己的衣服里子,把珠宝和钱财堆在两个孩
子的襁褓里,再拿出两张照片,一张是她自己父母的照片,还有一张是她和前夫的
结婚照。在每张照片后面,她都写上孩子的名字和下列几句:“请用留下的钱财和
珠宝照顾好这两个孩子,待和平时,把孩子带到上海惠昌路九号李家,不胜感谢,
定再重谢。李素云王福顿首。”
随后她摸了下孩子们的脸颊,骗她们说,她将去为她们找些吃食来,就这么一
路哭着走了。她唯一的希望是,女儿会被某个好心人收养下来,对自己到底还能不
能活下去,她已不存任何希望了。
她再也不记得,她是如何离开女儿们,她走着走着,终于跌倒在地,待她醒来,
已置身一辆大卡车上,四周都是呻吟着的病人。她开始还以为自己是在阴曹地府,
直到一个美国修女俯身安慰她,她才明白自己得救了,可是,她再也来不及回去搭
救自己的孩子了。
待她抵达重庆,才知道丈夫已于两周前去世了。她当即发疯般地痴笑起来;她
觉得自己那么傻,吃了那么多苦,走了那么远的路,结果,落得个空空然!
我是在一所医院里与你母亲相遇的。她躺在帆布床上,几乎不能动弹。她的痢
疾令她虚弱到极点。我进医院,是因为一块弹片削去了我的脚趾。当时,她已神智
不清,一个劲自言自语着:
“看我这件衣服。”她说。确实,她穿着一件与战争年代很不相称的绸衣服,
这件衣服已相当脏了,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很漂亮的衣服。
“看我的脸,”说着,她又侧过那瘦削肮脏的脸,但那双眼睛依旧明亮如星,
“你看得见,我脸上还有希望吗?”
“我想,我已一无所有了,除了这两样:衣服和希望,”她继续自语着,“我
不知道,接下来我将失却的是什么,是希望还是衣服?”
后来才知道,是一个老农妇收养了她们。后来待这两姐妹长大了,那老农妇便
对她们说了实情。“我怎能忍心丢下你们呢?”
这对农人夫妇梅清和梅函,就住在桂林附近的山洞里,那一带有成千上万个这
样的山洞,很多人直至战争结束了,还住在山洞里。梅家夫妇每隔一阵,就出洞去
大路上拾捡过路人遗下的食物,而有时也带回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一次,是画得
极其精致的一套瓷碗,还有一次,是两条崭新的羊毛毯,连他们自己都承认:罪过
呀!但那是战争呀!这其中一次,他们就带回来那一对双胞胎。
他们都是虔诚的穆斯林,他们相信这对双胞胎表示一种双喜临门的吉祥之兆。
当晚,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竟有那么多的戒指和手镯之类首饰时,他们更确信自己
的猜测。从照片后面他们又发现这一对孩子来自一个体面的家庭。但他俩都不识字,
直到好几个月后,才托到人给他们把照片后的字念了一遍。从此,老夫妇十分疼爱
这一对双胞胎,如同他们自己的亲生儿女。
1952年,老妇的丈夫去世了。这对双胞胎已经八岁了。老妇人觉得,该给她们
找到那个真正的家了。
她从来不提报酬的事。她说她爱这两个孩子,因此她只希望她们能重新获得她
们的那份权利: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房子、更好的教育。她唯一希望的是,那女孩
子的上海家人,会挽留她做孩子们的保姆,她确信他们会挽留她的。
当然,她找到的原法租界惠昌路九号,已面目全非了,那上面已建了一家工厂,
工人们没有一个知道原先住在这里的人家的下落,那一带的房子全部毁于战火。
事实上早在1945年,我和你妈已经到这里惠昌路九号来过,希望能找到你外婆
家和两个双胞胎的下落。
我和你妈是1947年离开中国的。我们曾回过一次桂林,又去了长沙、昆明……
一路上,她每每看到与双胞胎差不多岁的女孩子,总要多打量几眼。最后我们来到
美国,我想甚至在船上,她还妄想能找到她们,但待我们一到美国,她就再也不提
她们了,我以为她已经死心了。
可自从中国和美国通邮,她就往上海和桂林发信,打听孩子们的下落。我可一
点不知道,那还是琳达姨跟我说的。但那时,好多路名都改了,许多熟人死的死了,
搬的搬了,人们说她这无疑是大海捞针。
但你母亲依旧不放弃她的努力,直到最后,我觉得她是下了决心,亲自去中国
找她们。她曾经跟我说过:“坎宁,我们该趁着还不太老之前回去一次,再过几年,
我们就要走不动了!”我就跟她说,已经太迟了,我们走不动了!
当时我还只以为她想回中国旅行一次。我不知道她还想去找她两个女儿。因此
我说的“太迟了”一定对她打击很大,她会以为,她的两个女儿一定已经不在人世
了。我想,这种担心和忧虑,是令她死亡的直接原因。
可能后来是你妈的亡灵在冥冥之中,帮助她在上海的一个同学,偶然地碰上你
两个双胞胎姐姐。那天她正在南京路第一百货商店买鞋子。那女同学说,这简直就
像做梦一样,她看见一对双胞胎妇女,隐约之间,竟令她想起你的母亲。
她连忙追上她们,唤着她们的名字。起先这两个妇女还呆了一下,因为她们已
改了名字了。但你母亲的同学还是一口咬定:“你们就是王春雨和王春花吧?”刹
时,她俩都显得十分激动,因为她们都记得那写在照片后的名字,她们不曾想到,
照片上那对新婚燕尔的青年夫妇,已变成阴曹地府的鬼魂,但他们还在寻觅着自己
的孩子。
五
一夜没睡好,在机场上,我已精疲力竭。姑婆直到清晨三点才跟我回房睡的,
而且打着响响的鼾。我睁眼躺着,想着妈妈的故事,一夜未眠。我其实十分不了解
妈妈,可现在刚刚了解她,却又永远失却她了。
在机场上,我们互相挥手告别。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经常与人告别,以各种不
同的方式。我知道我们不会再见面了。
姑婆对我笑着招手告别,她真老,颤巍巍的。我一手拉着姑婆,一手拉着莉莉,
我有一种感觉,似是从一个葬礼走向另一个。在我手中,紧抓着两张飞往上海的机
票,两小时后,我们将抵达上海。
飞机起飞了,我闭上双眼寻思着,该怎样用我的蹩脚的汉语向她们讲述母亲。
千言万语,该从哪里开始?
“醒一醒,我们已经到了。”蒙眬中,父亲推醒了我。我只觉得喉咙发紧,胸
中一阵剧跳。窗外一片灰色,我们已降落在跑道上。
我们下了飞机,踩着柏油路面向机场大楼走去,此时我真的非常非常希望,母
亲能活到今天……同时我又觉得十分不安,我不知道等在前面的将是什么,我只是
机械地往前移着步于。
“她到了!”人群中有人高声叫着。然后我看见一个小个子的短头发女子,她
的手紧紧接着嘴上,她正在哭。
我知道她不是我妈妈,但那脸庞,却是妈妈的。我清楚记得五岁那年,我曾走
失过一次,当时,她确信我已经死了。可当我又回到她跟前时,她显出的就是这样
的表情。
现在我又看见妈妈了,两个妈妈,向我挥着手,手里高举着我的照片,那是我
临行时寄给她们的。我一走进大门,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抱成一团,一切疑惑和期待
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是紧紧的拥抱。
“妈妈!妈妈!”我们低声呼唤着,似妈妈就在我们中间。
姐姐们打量着我欣慰地说:“我们的妹妹长大了。”我再一次端详着她们,她
们脸上,我没找到母亲常有的那种表情,但她们对我,总有一种无法描绘的亲切和
骨肉之情。我终于看到属于我的那一部分中国血液了。呵,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
在我血液中的基因,中国的基因,经过这么多年,终于开始沸腾。
我们姐仁团团站着,互相拉着手,互相嘻嘻地笑着,又互相擦着眼泪。“咔嚓”
一声,闪光灯一亮,父亲给我们抢了个镜头。
我们紧张地注视着那张还呈一片灰绿的快照,渐渐地,我们三人的形象开始清
晰了。我们一声不吭地盯着那逐渐明亮的画面,我们都很像妈妈:一样的眉目,一
样的嘴唇,我们看见妈妈了,正惊喜地注视着她的梦幻成真……
母女情深
——《喜福会》译后感
很凑巧,刚刚译完《喜福会》,就看了场美国的奥斯卡获奖片《母女情深》,
霎时,中国式的母女情与纯美国式的母女情,在我心里形成一个清晰的对照。
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笔下展现的,是我们广大中国读者所笃知和熟悉的,中
国式的传统母女情:女儿们的孝顺,服从,忍耐,守礼,哪怕受到母亲的唾弃,但
在母亲临终前,还是赶来送终,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甚至不惜割下自己手臂上的
内给母亲作药……而中国式的母爱,更是铺天盖地,震撼人心的伟大,是一种彻底、
全部、忘我的牺牲,这在我们每个中国读者,是深有体会的。中国的母爱:从孩子
生下来起,直到他(她)成家,为他们张罗婚礼、婚房,买电器,生下孩子又帮助
带领,有的一家三口,做爸妈的都三四十岁了,却还要上一代母亲的退休金来养。
当然上面是笔者根据当今社会风情顺势为谭女士补充的。可不管怎么,中国式的母
爱,我以为是世上罕见的一种牺牲,她们之所以心甘情愿这样,是因为她们的母亲,
母亲的母亲,就是这么一代一代过来的。
可谭女士笔下的那些美国女儿们:虽然她们也是黑头发黄皮肤,其中有一位已
经有一半的白人血液,但她们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是由“可口可乐和意大利薄饼
喂大的”。她们不懂,或者只能讲不能读中文,也不了解中国,把“太原”错听成
“台湾”,她们确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了。这些美国女儿也笃爱着自己的母亲,却
不能忍受她们中国母亲的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母爱。正如其中一位美国女儿所说
的“中国母亲表示她们的爱,往往不在乎关。:他们想些什么,他们的困惑,他们
的不安,却更关心他们的吃,不断塞给孩子们春卷、八宝饭——却很少问他们在想
些什么……”确实,她们的中国妈妈只知道塞吃食,一心一意望女成凤而丝毫不尊
重女儿们个人的意愿,那种专横又慈爱的干涉,令美国女儿们哭笑不得,有时确实
也使她们恼怒不已。于是从小,她们就不得不苦苦地为自己的一丁点独立和权力而
与中国母亲们抗争着。从抗议做个神童宁可做个普通孩子,直到结婚或离婚这样的
大事,都不愿母亲来干涉。美国社会教会她们美国的生活准则,她们习惯成自然地
按照美国的准则生活,这些美国准则,恰恰又是她们的中国母亲嗤之以鼻的“游戏
规则”。比如按照美国准则,女儿坚持即使母亲来造访,也得先给打个电话预约一
下。母亲则认为母女间何须如此认真?母亲认为女儿的成功就是自己的骄傲,而女
儿则认为她是她,母亲是母亲,母亲不应以女儿的成就而四处夸耀。女儿送给母亲
一套盆子不见母亲使用,便认定母亲一定不喜欢这套盆子,其实母亲是因为太喜欢
这套盆子而不舍得用。女儿碰到婚姻危机,宁可找心理咨询医生而不找自己母亲诉
说,母亲则认为心理医生只会令人越弄越糊涂,这种事天经地义应该向母亲诉说……
诸如种种貌似生活小事,造成母女间某些障碍,然而又动摇不了母女间的天然深情,
如是恩恩怨怨,相爱又相斗,水不会停止,直到其中一个离开人世,另一个才发现,
原来自己是那样执著地爱着自己的母亲!
书中的四个中国母亲,都是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来到旧金山的,她们每个人都
将自身的一部分,水永远远地遗留在中国大陆了!然而,她们不得不入乡随俗,凑
合着美国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她们信奉上帝,也畏惧海龙王,在一次仿效美国生活
方式的海边野餐中,他们中的一个家庭丢失了一个儿子。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她们只觉得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母亲们为着给小家庭争一席安宁之地,几乎天天
与某种说不出的惊恐在抗争,担心着某种殃祸成为事实,避免着种种暗礁旋涡,犹
如古代受凌退之罪的犯人,一刀一刀地承受着痛苦,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才得到解脱。
母亲们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女儿。女儿身上,寄托着她们种种未遂的心愿,她们
希望生在异国的女儿,能成为一只华贵的天鹅。然而事实却令中国母亲们失望:这
些女儿们是“根本没见过世面的美国出生的傻瓜”,母亲们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些
女儿们长大成人,生儿育女”,从而发出“我与女儿隔着一条沟,我永远只能站在
岸的这边观望她”的悲叹。为了与女儿沟通,母亲们苦口婆。:地给她们讲述自己
的故事,但女儿们的反应只是不停地嚼着口香糖,然后吹出一个比脸颊还大的泡泡!
美国女儿也有她们难言的隐痛:她们自认是美国人,但母亲却用中国人的准则
去要求她们,而社会又将她们排在“少数民族”之列、正宗的美国人之外,这种偏
见,甚至影响了她们的婚姻。更令她们苦恼的是,那流在她们体内的中国血液。她
们有着天生的中国式的谦虚、温顺,这使她们对自己的真正美国丈夫、纯美国式的
家庭生活方式束手无措,迷惑不已,从而导致了婚姻上的危机甚至完全的失败!这
种潜伏在血液中的中国基因,唯有在她们踏上中国国土时,才突然地沸腾澎湃。小
说结尾,吴精美终于与她失散四十年的同母姐姐在上海机场相遇,不论美国女儿还
是中国大陆女儿,双方都共有一个伟大的中华母亲!这一笔隽永自然,令人回味无
穷。
全书分为母亲篇与女儿篇,作为中国读者,我自然更偏爱女儿篇,以借此了解
华裔美人的心态和观念;至于母亲篇,作者毕竟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环境不熟悉,令
中国读者不免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然而就全书而言,母亲篇和女儿篇则呼应吻合,
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
为了照顾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尽量保留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在翻译
过程中,直译与编译相结合,特别各标题为译者所加,不是按照原文直译?
车,而且同时,她又开始厨痢疾了。
她双肩背着两个婴儿,双手提着两只皮箱,手上给磨起了血泡,后来血泡也破
了,皮开肉绽的。她只得丢下一只箱子,又丢下一只,随身只带着维持生命的吃食
和几件替换衣服。后来,她连干粮也扔了,她只有那对女儿。她一边走着,一边用
歌声哄着她们,直到自己晕倒在路边。
她知道自己已支持不住了,她想她再也走不动了,而后边,日本人正在追上来。
她把孩子从围巾套上解下来。让她们坐在路边,她自己则躺在她们身边。
“带走我的孩子吧,请把她们带走吧!”当一辆载着三个年轻人的车驶过时,
她向他们恳求着,但他们只是木然地瞟了她一眼就走过去了。
“把我的孩子带走吧,她们会和我一起死在路边的。”她苦苦地向路人哀求着。
大路上过路人渐渐稀少了,她撕开自己的衣服里子,把珠宝和钱财堆在两个孩
子的襁褓里,再拿出两张照片,一张是她自己父母的照片,还有一张是她和前夫的
结婚照。在每张照片后面,她都写上孩子的名字和下列几句:“请用留下的钱财和
珠宝照顾好这两个孩子,待和平时,把孩子带到上海惠昌路九号李家,不胜感谢,
定再重谢。李素云王福顿首。”
随后她摸了下孩子们的脸颊,骗她们说,她将去为她们找些吃食来,就这么一
路哭着走了。她唯一的希望是,女儿会被某个好心人收养下来,对自己到底还能不
能活下去,她已不存任何希望了。
她再也不记得,她是如何离开女儿们,她走着走着,终于跌倒在地,待她醒来,
已置身一辆大卡车上,四周都是呻吟着的病人。她开始还以为自己是在阴曹地府,
直到一个美国修女俯身安慰她,她才明白自己得救了,可是,她再也来不及回去搭
救自己的孩子了。
待她抵达重庆,才知道丈夫已于两周前去世了。她当即发疯般地痴笑起来;她
觉得自己那么傻,吃了那么多苦,走了那么远的路,结果,落得个空空然!
我是在一所医院里与你母亲相遇的。她躺在帆布床上,几乎不能动弹。她的痢
疾令她虚弱到极点。我进医院,是因为一块弹片削去了我的脚趾。当时,她已神智
不清,一个劲自言自语着:
“看我这件衣服。”她说。确实,她穿着一件与战争年代很不相称的绸衣服,
这件衣服已相当脏了,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很漂亮的衣服。
“看我的脸,”说着,她又侧过那瘦削肮脏的脸,但那双眼睛依旧明亮如星,
“你看得见,我脸上还有希望吗?”
“我想,我已一无所有了,除了这两样:衣服和希望,”她继续自语着,“我
不知道,接下来我将失却的是什么,是希望还是衣服?”
后来才知道,是一个老农妇收养了她们。后来待这两姐妹长大了,那老农妇便
对她们说了实情。“我怎能忍心丢下你们呢?”
这对农人夫妇梅清和梅函,就住在桂林附近的山洞里,那一带有成千上万个这
样的山洞,很多人直至战争结束了,还住在山洞里。梅家夫妇每隔一阵,就出洞去
大路上拾捡过路人遗下的食物,而有时也带回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一次,是画得
极其精致的一套瓷碗,还有一次,是两条崭新的羊毛毯,连他们自己都承认:罪过
呀!但那是战争呀!这其中一次,他们就带回来那一对双胞胎。
他们都是虔诚的穆斯林,他们相信这对双胞胎表示一种双喜临门的吉祥之兆。
当晚,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竟有那么多的戒指和手镯之类首饰时,他们更确信自己
的猜测。从照片后面他们又发现这一对孩子来自一个体面的家庭。但他俩都不识字,
直到好几个月后,才托到人给他们把照片后的字念了一遍。从此,老夫妇十分疼爱
这一对双胞胎,如同他们自己的亲生儿女。
1952年,老妇的丈夫去世了。这对双胞胎已经八岁了。老妇人觉得,该给她们
找到那个真正的家了。
她从来不提报酬的事。她说她爱这两个孩子,因此她只希望她们能重新获得她
们的那份权利: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房子、更好的教育。她唯一希望的是,那女孩
子的上海家人,会挽留她做孩子们的保姆,她确信他们会挽留她的。
当然,她找到的原法租界惠昌路九号,已面目全非了,那上面已建了一家工厂,
工人们没有一个知道原先住在这里的人家的下落,那一带的房子全部毁于战火。
事实上早在1945年,我和你妈已经到这里惠昌路九号来过,希望能找到你外婆
家和两个双胞胎的下落。
我和你妈是1947年离开中国的。我们曾回过一次桂林,又去了长沙、昆明……
一路上,她每每看到与双胞胎差不多岁的女孩子,总要多打量几眼。最后我们来到
美国,我想甚至在船上,她还妄想能找到她们,但待我们一到美国,她就再也不提
她们了,我以为她已经死心了。
可自从中国和美国通邮,她就往上海和桂林发信,打听孩子们的下落。我可一
点不知道,那还是琳达姨跟我说的。但那时,好多路名都改了,许多熟人死的死了,
搬的搬了,人们说她这无疑是大海捞针。
但你母亲依旧不放弃她的努力,直到最后,我觉得她是下了决心,亲自去中国
找她们。她曾经跟我说过:“坎宁,我们该趁着还不太老之前回去一次,再过几年,
我们就要走不动了!”我就跟她说,已经太迟了,我们走不动了!
当时我还只以为她想回中国旅行一次。我不知道她还想去找她两个女儿。因此
我说的“太迟了”一定对她打击很大,她会以为,她的两个女儿一定已经不在人世
了。我想,这种担心和忧虑,是令她死亡的直接原因。
可能后来是你妈的亡灵在冥冥之中,帮助她在上海的一个同学,偶然地碰上你
两个双胞胎姐姐。那天她正在南京路第一百货商店买鞋子。那女同学说,这简直就
像做梦一样,她看见一对双胞胎妇女,隐约之间,竟令她想起你的母亲。
她连忙追上她们,唤着她们的名字。起先这两个妇女还呆了一下,因为她们已
改了名字了。但你母亲的同学还是一口咬定:“你们就是王春雨和王春花吧?”刹
时,她俩都显得十分激动,因为她们都记得那写在照片后的名字,她们不曾想到,
照片上那对新婚燕尔的青年夫妇,已变成阴曹地府的鬼魂,但他们还在寻觅着自己
的孩子。
五
一夜没睡好,在机场上,我已精疲力竭。姑婆直到清晨三点才跟我回房睡的,
而且打着响响的鼾。我睁眼躺着,想着妈妈的故事,一夜未眠。我其实十分不了解
妈妈,可现在刚刚了解她,却又永远失却她了。
在机场上,我们互相挥手告别。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经常与人告别,以各种不
同的方式。我知道我们不会再见面了。
姑婆对我笑着招手告别,她真老,颤巍巍的。我一手拉着姑婆,一手拉着莉莉,
我有一种感觉,似是从一个葬礼走向另一个。在我手中,紧抓着两张飞往上海的机
票,两小时后,我们将抵达上海。
飞机起飞了,我闭上双眼寻思着,该怎样用我的蹩脚的汉语向她们讲述母亲。
千言万语,该从哪里开始?
“醒一醒,我们已经到了。”蒙眬中,父亲推醒了我。我只觉得喉咙发紧,胸
中一阵剧跳。窗外一片灰色,我们已降落在跑道上。
我们下了飞机,踩着柏油路面向机场大楼走去,此时我真的非常非常希望,母
亲能活到今天……同时我又觉得十分不安,我不知道等在前面的将是什么,我只是
机械地往前移着步于。
“她到了!”人群中有人高声叫着。然后我看见一个小个子的短头发女子,她
的手紧紧接着嘴上,她正在哭。
我知道她不是我妈妈,但那脸庞,却是妈妈的。我清楚记得五岁那年,我曾走
失过一次,当时,她确信我已经死了。可当我又回到她跟前时,她显出的就是这样
的表情。
现在我又看见妈妈了,两个妈妈,向我挥着手,手里高举着我的照片,那是我
临行时寄给她们的。我一走进大门,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抱成一团,一切疑惑和期待
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是紧紧的拥抱。
“妈妈!妈妈!”我们低声呼唤着,似妈妈就在我们中间。
姐姐们打量着我欣慰地说:“我们的妹妹长大了。”我再一次端详着她们,她
们脸上,我没找到母亲常有的那种表情,但她们对我,总有一种无法描绘的亲切和
骨肉之情。我终于看到属于我的那一部分中国血液了。呵,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
在我血液中的基因,中国的基因,经过这么多年,终于开始沸腾。
我们姐仁团团站着,互相拉着手,互相嘻嘻地笑着,又互相擦着眼泪。“咔嚓”
一声,闪光灯一亮,父亲给我们抢了个镜头。
我们紧张地注视着那张还呈一片灰绿的快照,渐渐地,我们三人的形象开始清
晰了。我们一声不吭地盯着那逐渐明亮的画面,我们都很像妈妈:一样的眉目,一
样的嘴唇,我们看见妈妈了,正惊喜地注视着她的梦幻成真……
母女情深
——《喜福会》译后感
很凑巧,刚刚译完《喜福会》,就看了场美国的奥斯卡获奖片《母女情深》,
霎时,中国式的母女情与纯美国式的母女情,在我心里形成一个清晰的对照。
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笔下展现的,是我们广大中国读者所笃知和熟悉的,中
国式的传统母女情:女儿们的孝顺,服从,忍耐,守礼,哪怕受到母亲的唾弃,但
在母亲临终前,还是赶来送终,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甚至不惜割下自己手臂上的
内给母亲作药……而中国式的母爱,更是铺天盖地,震撼人心的伟大,是一种彻底、
全部、忘我的牺牲,这在我们每个中国读者,是深有体会的。中国的母爱:从孩子
生下来起,直到他(她)成家,为他们张罗婚礼、婚房,买电器,生下孩子又帮助
带领,有的一家三口,做爸妈的都三四十岁了,却还要上一代母亲的退休金来养。
当然上面是笔者根据当今社会风情顺势为谭女士补充的。可不管怎么,中国式的母
爱,我以为是世上罕见的一种牺牲,她们之所以心甘情愿这样,是因为她们的母亲,
母亲的母亲,就是这么一代一代过来的。
可谭女士笔下的那些美国女儿们:虽然她们也是黑头发黄皮肤,其中有一位已
经有一半的白人血液,但她们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是由“可口可乐和意大利薄饼
喂大的”。她们不懂,或者只能讲不能读中文,也不了解中国,把“太原”错听成
“台湾”,她们确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了。这些美国女儿也笃爱着自己的母亲,却
不能忍受她们中国母亲的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母爱。正如其中一位美国女儿所说
的“中国母亲表示她们的爱,往往不在乎关。:他们想些什么,他们的困惑,他们
的不安,却更关心他们的吃,不断塞给孩子们春卷、八宝饭——却很少问他们在想
些什么……”确实,她们的中国妈妈只知道塞吃食,一心一意望女成凤而丝毫不尊
重女儿们个人的意愿,那种专横又慈爱的干涉,令美国女儿们哭笑不得,有时确实
也使她们恼怒不已。于是从小,她们就不得不苦苦地为自己的一丁点独立和权力而
与中国母亲们抗争着。从抗议做个神童宁可做个普通孩子,直到结婚或离婚这样的
大事,都不愿母亲来干涉。美国社会教会她们美国的生活准则,她们习惯成自然地
按照美国的准则生活,这些美国准则,恰恰又是她们的中国母亲嗤之以鼻的“游戏
规则”。比如按照美国准则,女儿坚持即使母亲来造访,也得先给打个电话预约一
下。母亲则认为母女间何须如此认真?母亲认为女儿的成功就是自己的骄傲,而女
儿则认为她是她,母亲是母亲,母亲不应以女儿的成就而四处夸耀。女儿送给母亲
一套盆子不见母亲使用,便认定母亲一定不喜欢这套盆子,其实母亲是因为太喜欢
这套盆子而不舍得用。女儿碰到婚姻危机,宁可找心理咨询医生而不找自己母亲诉
说,母亲则认为心理医生只会令人越弄越糊涂,这种事天经地义应该向母亲诉说……
诸如种种貌似生活小事,造成母女间某些障碍,然而又动摇不了母女间的天然深情,
如是恩恩怨怨,相爱又相斗,水不会停止,直到其中一个离开人世,另一个才发现,
原来自己是那样执著地爱着自己的母亲!
书中的四个中国母亲,都是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来到旧金山的,她们每个人都
将自身的一部分,水永远远地遗留在中国大陆了!然而,她们不得不入乡随俗,凑
合着美国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她们信奉上帝,也畏惧海龙王,在一次仿效美国生活
方式的海边野餐中,他们中的一个家庭丢失了一个儿子。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她们只觉得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母亲们为着给小家庭争一席安宁之地,几乎天天
与某种说不出的惊恐在抗争,担心着某种殃祸成为事实,避免着种种暗礁旋涡,犹
如古代受凌退之罪的犯人,一刀一刀地承受着痛苦,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才得到解脱。
母亲们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女儿。女儿身上,寄托着她们种种未遂的心愿,她们
希望生在异国的女儿,能成为一只华贵的天鹅。然而事实却令中国母亲们失望:这
些女儿们是“根本没见过世面的美国出生的傻瓜”,母亲们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些
女儿们长大成人,生儿育女”,从而发出“我与女儿隔着一条沟,我永远只能站在
岸的这边观望她”的悲叹。为了与女儿沟通,母亲们苦口婆。:地给她们讲述自己
的故事,但女儿们的反应只是不停地嚼着口香糖,然后吹出一个比脸颊还大的泡泡!
美国女儿也有她们难言的隐痛:她们自认是美国人,但母亲却用中国人的准则
去要求她们,而社会又将她们排在“少数民族”之列、正宗的美国人之外,这种偏
见,甚至影响了她们的婚姻。更令她们苦恼的是,那流在她们体内的中国血液。她
们有着天生的中国式的谦虚、温顺,这使她们对自己的真正美国丈夫、纯美国式的
家庭生活方式束手无措,迷惑不已,从而导致了婚姻上的危机甚至完全的失败!这
种潜伏在血液中的中国基因,唯有在她们踏上中国国土时,才突然地沸腾澎湃。小
说结尾,吴精美终于与她失散四十年的同母姐姐在上海机场相遇,不论美国女儿还
是中国大陆女儿,双方都共有一个伟大的中华母亲!这一笔隽永自然,令人回味无
穷。
全书分为母亲篇与女儿篇,作为中国读者,我自然更偏爱女儿篇,以借此了解
华裔美人的心态和观念;至于母亲篇,作者毕竟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环境不熟悉,令
中国读者不免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然而就全书而言,母亲篇和女儿篇则呼应吻合,
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
为了照顾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尽量保留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在翻译
过程中,直译与编译相结合,特别各标题为译者所加,不是按照原文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