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ltgx.net!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预备计划不能太过分
  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
  ——苏洵《上文丞相书》
  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四川大山里多年寒窗苦读,有一年他们要进京考试了,老爸苏洵带领两个儿子,提前几个月来到京城进行社交活动,拜访当时的名人张方平、欧阳修等。书上说,老苏与一些名人见面后拿出的是诗,不知还有没有四川的土特产。苏氏父子三人靠的是真才实学,但他们进城想找人提携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是不是害怕京城,而用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壮胆?他们深悟“预则立”的道理。
  曾国藩从湖南湘潭一个叫荷叶塘的小山村走出来,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他毕竟是一位受人怀疑与牵制的汉族人,前程乃至命运都掌握在满旗人手中,他极明白“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的中庸处世之道,于是向满族权贵靠拢,投入穆彰阿、恭亲王的门下,使他们成为曾氏在京城的落脚点和靠山……
  但是,预备不能过分了,计划不能太高了。过分了会缠住自己。例如有一家人听说洪水将发,采购了很多食品,可洪水来的时候,别人撤得快,而他们却被这些食物所累,顾这顾不到那,损失严重。西方有个叫奥卡姆的人,他建议不能把计划搞得太复杂了,要像理发一样用剃刀把不必要的设计剃掉。
  孟子说:“起初的条理,是智慧者的事情;最后的条理,是圣人事情。”荀子说:“圣人的语言虽千举万变,把它们统类起来,也就是个‘一’了。”提纲挈领,守要不繁。只要把住大道,把住政策,把住原则,把住方针,就可尽领导的事了。
  程颐说:“所把守的东西不能制约,就会泛滥成灾。”天玄子说:“所治理的东西不能制约,就会纷乱更纷乱。……居中所以应圆,执简所以抗繁,处易所以待变,守一所以用万。”简易的要点,在于求取条理与统类的中和。
  《周史》记载:太公封于齐,五个月就向周成王回报了政治概况。伯禽封于鲁,三年才回报政治概况。周公询问太公说:“你办事怎么这样快呢?”太公说:“我简易了那里的君臣秩序,礼仪随从当地的风俗。”周公又问伯禽说:“你怎么花了这么长时间呢?”伯禽回答说:“我改变了属地的习俗,改革了人们的礼规,三年后才完成。”周公听到伯禽的话后,说:“后代的人到齐去服侍他的君主吗?政治不简易,人民就不能亲近他,平易亲近人民,人民必然归顺他。”这就是简易原理的一个最好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降低计划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比如要让贪玩的孩子每天回家只看一小时电视,你不妨说只允许他看半小时,他再三要求下你只好答应了一小时的要求,他便不会再闹了,因为你已经缩减了计划。再比如在市场上,货主往往把商品标价多一两倍,这样他可以慢慢地让到他能接受的价位。如此一来,顾客也觉得占了不少的便宜,很容易掏钱来买。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过诈,可人们的心理已经习惯如此:不管你真的让步与否,你得让他对方感到你已经让了很大的步。
  这个道理反过来用,也可以成为“欲求一尺,先要一寸”的压缩计划的方法。如果你需要他人提供较多的帮助,不妨先请对方予以小的帮助,然后层层加码,要求对方帮助解决更大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拉瑟作了一番实际的调查研究,他们先挨家挨户找主妇在一份所谓“安全驾驶请愿书”上签名,几乎所有的主妇都答应了这项不费多少心力的要求。几天后,弗里德曼和费拉瑟又要求这些主妇答应在她们的私人庭院里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牌子,上书“谨慎驾驶”。结果有50%以上的主妇同意了,而另一组被直接要求立牌的主妇中,只有几个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前者为何那么容易答应呢?心理学家认为同意提供小的帮助的人等于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种自我感觉:我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接着,她们就会以一种与这种自我感觉相一致的方法去行动,所以拒绝别人的可能性就小。
  所以计划不能太高,预备不是不切实际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生活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适当降低标准,事情会更易于成功。
  在细节处练功夫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
  ——《荀子》
  要想工作不低于一般的人,应学会。
  有时候,公司老板或业务员要出差,便会安排员工去买车票,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及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大概测定一下今后工作的前途。有这样两位秘书,一位将车票买来,就那么一大把地交上去,杂乱无章,易丢失,不易查清时刻;另一位却将车票装进一个大信封,并且,在信封上写明列车车次、号位及起程、到达时刻。后一位秘书是个细心人,虽然她只做了几个细节处,只在信封上写了几个字,却使人省事不少。按照命令去买车票,这只是“一个平常人”的工作,但是一个会工作的人,一定会想到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才会令人更满意,更方便,这也就是用心,注意细节的问题了。
  工作细心不容忽视。注意细节所做出来的工作一定能抓住人心,虽然在当时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这种工作态度形成习惯后,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细心的工作态度,是由于对一件工作重视的态度而产生的,对再细小的事也不掉以轻心,专注地去做才会产生。会成为大人物的人,即使要他去收发室做整理信件的工作,他的做法也会跟别人有所不同。这种注重细微环节的态度,就是使自己发展的营养剂。
  工作上的这种细心,所需的另一点就是亲切感,一点人情味,与人方便,一种替别人着想的心情。“若是我的话,就想这么做。”这就是亲切感。
  有位成功人士说:“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这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里来得有意义。”
  生活就像无限拉长的链条,细节如链条上的链扣,没有链扣,哪有链条?历史就像日夜奔腾的江河,细节如江河边的支流,没有支流,哪有江河?回味生活,翻阅历史,我们为什么不从真实的细节做起?我们头上三尺如果真有神灵的话,它或许绝不只把大事留给自己,而把细节留给人类。因为神灵也知道,没有细节,哪有大事?
  有条有理地做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
  一位商界名家将“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
  工作没有条理,同时又想把蛋糕做大的人,总会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够。他们认为,只要人多,事情就可以办好。其实,他们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条理,更有效率。由于办事不得当、工作没有计划、缺乏条理,因而浪费了大量员工的精力,吃力不讨好,最后还是无所成就。
  做事没有条理、没有程序的人,无论干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程序的人即使能力差一点,但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大的成就。
  任何一件事,从计划到实现的阶段,总有一段所谓时机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时间让它自然成熟。无论计划是如何的正确无误,总要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地等待合适的机会到来。
  假如司马懿过于急躁而不甘等待的话,出手过快,必然会遭到破坏性的阻碍。因此,他对儿子司马昭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耐心,压抑那股焦急不安的情绪。
  一位企业家曾谈起了他遇到的两种人。
  有个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表现得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同他谈话,他只能拿出几秒钟的时间,时间长一点,他会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着他的时间很紧张。他公司的业务做得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颠八倒,毫无程序。他做起事来,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结果,他的事务是一团糟,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安放。
  另外有一个人,恰恰相反。他从来不显出忙碌的样子,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祥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在他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苦干,各样东西安放得也有条不紊,各种事务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对于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复,并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尽管他经营的规模要大过前述商人,但别人从外表上总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的慌乱。他做起事来样样办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条理、讲求程序的作风,影响到他的全公司每个员工。于是,他的每一个员工,做起事来也都极有程序,公司生机盎然。
  “你工作有程序,处理事务有条有理,在办公室里决不会浪费时间,不会扰乱自己的神志,做事效率也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时间也一定很充足,你的事业也必能依照预定的计划去进行。”读到上述两个人后,企业家总结道。
  煎过鱼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时翻动鱼身,会使鱼变得烂碎,看起来就不觉得好吃。相反,如果只煎一面,不去翻动,将粘住锅底或者烧焦。而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候,摇动锅子,或用铲子轻轻翻动,待鱼全部煎熟,再起锅。
  不仅是烹调需要方法,做一切事都是如此。当准备工作完成,进行实际工作时,只需要做适度的更正,其余的应该让它有条不紊,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
  人的能力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充分仔细的地步,至少可以使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例如赤壁之战,蜀吴做了长时间的准备。为了兵器,诸葛亮还搞了一场“草船借箭”,最后甚至把东风都借来了。
  今天的世界莫不是是思想家、策划家的世界。惟有那些做事有程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种做事没有程序、没有条理的人,成功不会青睐他。
  从脸上的表情窥探心中的想法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淮南子》
  中庸的“中”字,不仅仅是中间、适度等,人是思维发达的动物,人与人相处,实际上是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心是仁义礼智信的依托,一个无心之人如何活在世上?掌握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容易与人沟通。中庸之“中”也被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有其特定的用意的,它是要说明“中”的要求,也即礼的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也即根植于人所固有的“善端”的。这样一个“中”,实际上相当于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所以,“中”还有“心中”的意思。
  怎么知道他人内心的想法呢?观色就是一种好办法。从孔子到孟子到近代的曾国藩都善于此。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肌肉会松驰,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如果单从表面上看,就会判断失误。
  在一次洽谈会上,有个人自认为会透过对方的表情洞察其内心,只见对方笑嘻嘻地完全是一副满意的表情,于是他觉得交涉一定会成功,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不能只简单地从表情上判断对方的内心活动,因为有人是善于做表情的。在以表情突破对方心理时要注意: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一副无表情的面孔。
  有些人不满他人,尤其是领导的言行,只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无表情的样子,显得毫不在乎。碰到这种人,最好不要直接指责他。最好这样说:“如果你有什么不满,不妨说出来听听!”这样可以使他竭力压抑着的感情松动,不至于走向极端。
  与不苟言笑,表情漠然的人,不宜说话过多,避免正面交锋,而应另择时间,开诚布公地与他交换意见,这样就可以避免其对你的怀恨在心。
  毫无表情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极端的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不看在眼内。
  例如,办公室里在谈话,有人坐在角落里不插话,连笑都不笑一声,投过来一种无关己事的目光,这就是一种根本不看在眼内的表情,但有可能其内心是一种好意,只是不参加谈话而已。尤其是女性,有的人觉得表现自己的好意,反而不妥,不如就显现出一种近乎漠不关心的表情来。
  心理与表情有时反差很大甚至是相反的意思,例如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
  这种情况眼光表情不同,通常人们说脸上在笑,心里在哭的正是这种类型。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装出谈笑风生,行动也落落大方。
  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觉得如果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或想法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会有不好的结果,甚至会招致灾祸,所以以笑代怒。
  由此可见,观色常会产生误差。满天乌云不见得就会下雨,笑着的人未必就是高兴。很多时候,人们把苦水往肚里咽,脸上却是一副甜甜的样子。反之,脸拉沉下来时,说不定心里在笑呢。
  遇事慌乱必将出现差错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菜根谭》
  要想在事务纷忙时也能保持冷静态度而本性不乱,必须在平时修身养性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不留恋,必须在平日对人生有所彻悟,看清事物规律。
  曾子重慎、重孝,强调内心修养,自有其既尽人情又合事理的价值。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态度端庄,言辞谦和,行为谨慎,不以狂躁伤人,不以骄纵触规犯法,不到处捅漏子、闹矛盾,少犯错误,避免被人指责怨恨……应该是一种很好、很难得的品质。曾子还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临大节而不可夺”,“战阵无勇,事君不忠为非孝”。但是人在面临抉择或者有所建树甚至有关生死的场合,一味谦和谨慎,一味守身保誉,一味归向内心,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想真正做到“忙处不乱性”、“死时不动心”,则是人生一大难事,不是人做不到,而是做到的人太少。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5000士兵,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不慌乱,遇困境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再来看一个外国人的例子。葛力内在一次会议中对一项决议投了反对票。这个政党的领袖来到他的办公室,指责他是本党的叛徒,企图破坏该党组织。
  葛力内正在写稿,见政党领袖过来时仍没抬头,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身旁。来客见葛力内如
相关阅读More+

宠王

六角雪

机械末日

兰帝魅晨

有龙

蜜汁鸭片

传说模拟器

止汶

强兵

冰风皇帝

怪物他只想做个好人2

咩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