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这个弹,就这么定了
第247章这个弹,就这么定了
使用方代表一听,有道理。
“高主任,你不愧是战场上下来的,对于我们作战的考虑,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打巷战的时候,会大量碰到这种情况。”
长剑厂的人闻言,学会了。
骆工则摇摇头:“哈哈,高主任,这个我们是真和你比不了,我还真想不到这个事情上。”
高振东笑道:“过奖了过奖了。这个软发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先用一個小推力把导弹推出去,然后到达安全距离了启动大推力发动机提速,这样就基本上不会有这个顾虑了。”
使用方的人闻言,击节叫好。
而长剑厂的人只有一个顾虑:“高主任,双推力发动机我怕对我们厂的人员来说,生产有一定难度埃”
这个话其实是两层意思,对我们生产有难度,对高主任你搞设计,可能也不轻松啊,毕竟你也是第一次搞火箭发动机,再是天才,也不一定能一蹴而就。
高振东笑道:“没关系,考虑用双推力,主要是想弹体结构简单一点,实际上我是有备份方案的。”
他边说边画图:“如果有技术或者成本上的困难,那外挂一个小推力的起飞发动机,发射后抛弃即可,或者采用不影响空气动力学外形的外挂方式,不抛弃也是可以的。这些方式的难度,比双推力可就低多了。”
骆工闻言,不由得佩服高振东考虑真是非常周全,在一边尽量向最优的结构、更好的技术攀登的时候,一边不忘留一手兜底,有了高振东这个解释,大家再无疑虑。
软发射,一定要搞,至于用什么方式,那根据技术发展情况来,总之,技战术收益很高,技术风险很低,值!
高振东继续画图,今天这个碰头会虽然规模不大,可是目的就是技术交底,把能定的东西都定下来。
因为这个弹的资金来自长剑机械厂自筹,所以在很多流程和手续、技战术指标的制定上就自由很多。
某种程度上来说,使用方代表的话,都是建议,决定权在长剑厂这边,根子上在高振东这边,因为技术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其实是他这里决定的。
高振东这个时候画的,是红外测角制导的原理框图。
红外测角仪简单来说,就是导弹尾部装一个特殊的红外光源,然后红外测角仪捕获这个红外光源,根据这个红外光源与瞄准线的偏差,自动输出修正指令,使导弹自动靠近并尽量与瞄准线重合。
这里要注意的是,修正指令的输出,并不需要数字计算,而是靠类似比较器的模拟电路,直接根据光源与瞄准线的偏差程度输出控制指令,因此并不需要弹载计算机这种高级货。
至于要用特殊的红外光源,主要是为了与战场上其他光源区别开来。
高振东边画边解释,当骆工看到他在原理图上画出来两套红外测角仪器的时候,有些不解,这不是浪费了嘛。
“高主任,你这个红外测角仪的原理,我听懂了,还真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实现的,很巧妙。不过这个为什么要两套红外测角设备?不能整合成一套么?”
高振东点点头:“可以整合,但是代价太大。”
他指着两套红外测角仪,并且在底下各加了一个备注“广角”、“长焦”。
实际上就是大视场低倍率和小视场高倍率的区别。
他解释道:“由于我们需要射控分离,所以很多时候导弹刚一发射,距离瞄准线轴线的距离是比较大的,而用于精确测角制导的高倍率测角仪,由于视场小,往往无法捕获导弹的踪迹,没法制导。”
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玩儿过高倍望远镜的都知道,高倍率和大视场往往是不可兼得的,能兼得的那种,体积重量和成本都难以接受。
高振东指了指大视场的那套测角仪:“所以我的考虑,是用一个大视场低倍率的测角仪,在发射初期先捕获导弹,将导弹先引导到小视场测角仪的视场范围内,然后再由小视场高倍率的这个测角仪接手,进行精确制导。”
所有人都明白了,嗯,接力赛嘛,还别说,高主任这个办法简单粗暴,还真能解决问题。
不过有一位长剑厂的技术人员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反正他们的自我定位,来这里就是来学习的,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高主任,那为什么不用一套可调的红外测角设备,把刚才两种工况都覆盖掉呢?这样不是更加轻便吗。”
高振东摇摇头:“代价太大了,首先,一套可大范围调焦的光学器件对于我们现在的加工能力来说,有点儿超标了,成品率低,价格高。第二,如果这样,人工调整的话,实际上是不可用的,那我们就必须加上自动变焦控制系统。”
“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很困难,整个系统的价格其实远远比两套测角仪贵,也不见得能轻便多少,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易用性、性价比都非常差。”
这个道理,其实有点儿像高振东前世,摄影圈儿里常说的一句话叫“牛变不如狗定”,对于特定的要求来说,同样的成本付出,变焦不如定焦。比如拍人像,哪个玩儿摄影的手上没有一支50mm的大光圈定焦头。 这个事情打住,“xx毁一生,摄影穷三代”,不是单反穷三代么?光单反算个鸟,再加上移轴,旁轴噫,不说了。
所有人闻言,都在心中赞叹高主任对于技术的把握实在是太精准了,仔细一想,他说的话句句在理。
特别是使用方代表:“高主任,你能不能把刚才你说的那几个什么什么性再说一遍?我得记下来,那几个词对于所有装备来说,都是有用的。”
高振东又把几个词重新说了一遍,所有人连忙记录,脸上都是一副“学会了学会了”的表情。
对于制导系统,大家也充分认可高振东的方案和路线,简直有一种喂饭喂到嘴里的幸福感。
高振东说起了最后一个子系统,战斗部。
“关于战斗部,就交给长剑厂的同志们了,我们定下战斗部段和动力控制段之间的接口就行。现阶段这个接口就是个简单的机械连接件,战斗部段和动力控制段之间不需要任何信号交换,因为引信是在战斗部段里的。”
高主任果然极致,需要复杂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甚至不惜多上一套测角仪,也要保证技战术性能,可是在不需要的时候,他也能用几颗螺钉就把问题给打发了。
说起这个,长剑厂的骆总可就不困了:“嗯,这个东西从设计到制造,交给我们了,哈哈,否则总觉得我们什么事情都没干一样,怪不好意思的。”
大家哄堂大笑,经过高振东掰开揉碎了把整个系统这么一说,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弹前途非常好。
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越来越好。
高振东还是补充了一下:“不过战斗部我有个建议。”
骆总正色:“嗯,高主任请说。”
他现在对高振东信心十足,这位同志必定不会无的放矢。
“聚能破甲战斗部是有一个最佳的起爆高度的,简称炸高,对吧?”
骆总闻弦歌而知雅意:“是的,不过这个炸高点,一般来说远远超过战斗部整流罩最前端,如果把引信放在这个位置的话,整个弹体的长度会有不必要的延长。”
高振东笑道:“不用把整个弹体延长,把引信延长就可以了,我们支一个长杆出去,把引信放到那儿就行,可以叫它炸高棒。”
“如果更灵活一点,炸高棒可以做成伸缩可调的,反正聚能破甲战斗部是内凹空心的,容纳得下,这样导弹长度不会有太大变化。”
骆总自己画了一下图,乐了:“高主任这个建议好啊,利用破甲战斗部的结构,既解决了炸高控制问题,又没有太改变弹体长度,哈哈。”
说完转过头:“高主任,这个建议我们一定充分考虑。”
会议开到这里,基本上这个单兵反坦克导弹的所有战技指标和技术路线,都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工作,暂时和使用方就没什么关系了,他们主要是提供外场试验资源和配合,主要工作,是由高振东和长剑厂完成。
高振东道:“我在短时间内,先把火箭发动机试制出来,导线放线机构就交给长剑厂的同志了,至于导线可以先仿制ss.11的,如果有问题,再来找我解决。”
ss.11在改进制导方式后,飞行速度也是到了220m/s的,值得一仿,集思广益嘛,只是不知道他们改进制导方式的时候是不是导线也做了改进。
长剑厂的同志对此没有异议,承担的工作越多,他们越高兴:“嗯,同时我们也把战斗部尽快搞出来,争取在半年到九个月之内,能先打一批手控全程测试弹,同时把射程、破甲威力这几个指标确定了。”
高振东点点头:“红外测角制导的设计,我会放到你们打全程弹和相关测试的同时进行,只要前面的东西做好了,暂时降低速度,用手控方式,其实已经比ss.11更好了。”
使用方代表看着这一条条成果,非常满意:“嗯,这个弹,就这么定了!各位同志,这个弹真要这么搞出来,可比高卢鸡那个ss.11先进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埃”
更轻更小,却保证了同等威力射程,飞得快打得准,使用更方便,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代表都有点担心仿制ss.11的同志脸上难看了。
长剑厂的人就没这个担心了,他们的心情大概是:“谢谢老铁留给我们的火箭!1
(本章完)
使用方代表一听,有道理。
“高主任,你不愧是战场上下来的,对于我们作战的考虑,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打巷战的时候,会大量碰到这种情况。”
长剑厂的人闻言,学会了。
骆工则摇摇头:“哈哈,高主任,这个我们是真和你比不了,我还真想不到这个事情上。”
高振东笑道:“过奖了过奖了。这个软发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先用一個小推力把导弹推出去,然后到达安全距离了启动大推力发动机提速,这样就基本上不会有这个顾虑了。”
使用方的人闻言,击节叫好。
而长剑厂的人只有一个顾虑:“高主任,双推力发动机我怕对我们厂的人员来说,生产有一定难度埃”
这个话其实是两层意思,对我们生产有难度,对高主任你搞设计,可能也不轻松啊,毕竟你也是第一次搞火箭发动机,再是天才,也不一定能一蹴而就。
高振东笑道:“没关系,考虑用双推力,主要是想弹体结构简单一点,实际上我是有备份方案的。”
他边说边画图:“如果有技术或者成本上的困难,那外挂一个小推力的起飞发动机,发射后抛弃即可,或者采用不影响空气动力学外形的外挂方式,不抛弃也是可以的。这些方式的难度,比双推力可就低多了。”
骆工闻言,不由得佩服高振东考虑真是非常周全,在一边尽量向最优的结构、更好的技术攀登的时候,一边不忘留一手兜底,有了高振东这个解释,大家再无疑虑。
软发射,一定要搞,至于用什么方式,那根据技术发展情况来,总之,技战术收益很高,技术风险很低,值!
高振东继续画图,今天这个碰头会虽然规模不大,可是目的就是技术交底,把能定的东西都定下来。
因为这个弹的资金来自长剑机械厂自筹,所以在很多流程和手续、技战术指标的制定上就自由很多。
某种程度上来说,使用方代表的话,都是建议,决定权在长剑厂这边,根子上在高振东这边,因为技术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其实是他这里决定的。
高振东这个时候画的,是红外测角制导的原理框图。
红外测角仪简单来说,就是导弹尾部装一个特殊的红外光源,然后红外测角仪捕获这个红外光源,根据这个红外光源与瞄准线的偏差,自动输出修正指令,使导弹自动靠近并尽量与瞄准线重合。
这里要注意的是,修正指令的输出,并不需要数字计算,而是靠类似比较器的模拟电路,直接根据光源与瞄准线的偏差程度输出控制指令,因此并不需要弹载计算机这种高级货。
至于要用特殊的红外光源,主要是为了与战场上其他光源区别开来。
高振东边画边解释,当骆工看到他在原理图上画出来两套红外测角仪器的时候,有些不解,这不是浪费了嘛。
“高主任,你这个红外测角仪的原理,我听懂了,还真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实现的,很巧妙。不过这个为什么要两套红外测角设备?不能整合成一套么?”
高振东点点头:“可以整合,但是代价太大。”
他指着两套红外测角仪,并且在底下各加了一个备注“广角”、“长焦”。
实际上就是大视场低倍率和小视场高倍率的区别。
他解释道:“由于我们需要射控分离,所以很多时候导弹刚一发射,距离瞄准线轴线的距离是比较大的,而用于精确测角制导的高倍率测角仪,由于视场小,往往无法捕获导弹的踪迹,没法制导。”
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玩儿过高倍望远镜的都知道,高倍率和大视场往往是不可兼得的,能兼得的那种,体积重量和成本都难以接受。
高振东指了指大视场的那套测角仪:“所以我的考虑,是用一个大视场低倍率的测角仪,在发射初期先捕获导弹,将导弹先引导到小视场测角仪的视场范围内,然后再由小视场高倍率的这个测角仪接手,进行精确制导。”
所有人都明白了,嗯,接力赛嘛,还别说,高主任这个办法简单粗暴,还真能解决问题。
不过有一位长剑厂的技术人员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反正他们的自我定位,来这里就是来学习的,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高主任,那为什么不用一套可调的红外测角设备,把刚才两种工况都覆盖掉呢?这样不是更加轻便吗。”
高振东摇摇头:“代价太大了,首先,一套可大范围调焦的光学器件对于我们现在的加工能力来说,有点儿超标了,成品率低,价格高。第二,如果这样,人工调整的话,实际上是不可用的,那我们就必须加上自动变焦控制系统。”
“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很困难,整个系统的价格其实远远比两套测角仪贵,也不见得能轻便多少,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易用性、性价比都非常差。”
这个道理,其实有点儿像高振东前世,摄影圈儿里常说的一句话叫“牛变不如狗定”,对于特定的要求来说,同样的成本付出,变焦不如定焦。比如拍人像,哪个玩儿摄影的手上没有一支50mm的大光圈定焦头。 这个事情打住,“xx毁一生,摄影穷三代”,不是单反穷三代么?光单反算个鸟,再加上移轴,旁轴噫,不说了。
所有人闻言,都在心中赞叹高主任对于技术的把握实在是太精准了,仔细一想,他说的话句句在理。
特别是使用方代表:“高主任,你能不能把刚才你说的那几个什么什么性再说一遍?我得记下来,那几个词对于所有装备来说,都是有用的。”
高振东又把几个词重新说了一遍,所有人连忙记录,脸上都是一副“学会了学会了”的表情。
对于制导系统,大家也充分认可高振东的方案和路线,简直有一种喂饭喂到嘴里的幸福感。
高振东说起了最后一个子系统,战斗部。
“关于战斗部,就交给长剑厂的同志们了,我们定下战斗部段和动力控制段之间的接口就行。现阶段这个接口就是个简单的机械连接件,战斗部段和动力控制段之间不需要任何信号交换,因为引信是在战斗部段里的。”
高主任果然极致,需要复杂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甚至不惜多上一套测角仪,也要保证技战术性能,可是在不需要的时候,他也能用几颗螺钉就把问题给打发了。
说起这个,长剑厂的骆总可就不困了:“嗯,这个东西从设计到制造,交给我们了,哈哈,否则总觉得我们什么事情都没干一样,怪不好意思的。”
大家哄堂大笑,经过高振东掰开揉碎了把整个系统这么一说,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弹前途非常好。
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越来越好。
高振东还是补充了一下:“不过战斗部我有个建议。”
骆总正色:“嗯,高主任请说。”
他现在对高振东信心十足,这位同志必定不会无的放矢。
“聚能破甲战斗部是有一个最佳的起爆高度的,简称炸高,对吧?”
骆总闻弦歌而知雅意:“是的,不过这个炸高点,一般来说远远超过战斗部整流罩最前端,如果把引信放在这个位置的话,整个弹体的长度会有不必要的延长。”
高振东笑道:“不用把整个弹体延长,把引信延长就可以了,我们支一个长杆出去,把引信放到那儿就行,可以叫它炸高棒。”
“如果更灵活一点,炸高棒可以做成伸缩可调的,反正聚能破甲战斗部是内凹空心的,容纳得下,这样导弹长度不会有太大变化。”
骆总自己画了一下图,乐了:“高主任这个建议好啊,利用破甲战斗部的结构,既解决了炸高控制问题,又没有太改变弹体长度,哈哈。”
说完转过头:“高主任,这个建议我们一定充分考虑。”
会议开到这里,基本上这个单兵反坦克导弹的所有战技指标和技术路线,都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工作,暂时和使用方就没什么关系了,他们主要是提供外场试验资源和配合,主要工作,是由高振东和长剑厂完成。
高振东道:“我在短时间内,先把火箭发动机试制出来,导线放线机构就交给长剑厂的同志了,至于导线可以先仿制ss.11的,如果有问题,再来找我解决。”
ss.11在改进制导方式后,飞行速度也是到了220m/s的,值得一仿,集思广益嘛,只是不知道他们改进制导方式的时候是不是导线也做了改进。
长剑厂的同志对此没有异议,承担的工作越多,他们越高兴:“嗯,同时我们也把战斗部尽快搞出来,争取在半年到九个月之内,能先打一批手控全程测试弹,同时把射程、破甲威力这几个指标确定了。”
高振东点点头:“红外测角制导的设计,我会放到你们打全程弹和相关测试的同时进行,只要前面的东西做好了,暂时降低速度,用手控方式,其实已经比ss.11更好了。”
使用方代表看着这一条条成果,非常满意:“嗯,这个弹,就这么定了!各位同志,这个弹真要这么搞出来,可比高卢鸡那个ss.11先进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埃”
更轻更小,却保证了同等威力射程,飞得快打得准,使用更方便,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代表都有点担心仿制ss.11的同志脸上难看了。
长剑厂的人就没这个担心了,他们的心情大概是:“谢谢老铁留给我们的火箭!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