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ltgx.net!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发展到三个团,共2000余人。参加该师的战士多为强壮骠悍、能骑善射、作战英勇的藏族青年,开始装备有300多支步枪,其余是长矛大刀。
  在独立师成立大会上,马骏身穿藏袍,脚登皮靴,头戴狐皮帽,精神抖擞地走进会场。他用洪亮的声音,分别以藏、汉语进行了动员,正式宣布:“丹巴藏民独立师正式建立了,热烈欢迎各民族青年参加!”接着,马骏又具体说明:“今后,新老干部都要有跟着红军革命到底的精神,要团结得像一个人,打倒我们所有的敌人。”“民族有别,不是冤家,敌我之分,才是对头;实现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红军转移,藏民独立师殿后作战
  丹巴藏民独立师成立后,经过短暂的教育训练,就配合红军主力参加作战。1936年2月初,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六个师会同川军主力开始向天全、芦山地区大举进犯。由于这一地区人口少、粮食缺,红四方面军补充日益困难,冬衣都难以解决。在此情况下,张国焘被迫承认红军长期停留在康区不利,却又不愿立即北上,于是决定向甘孜转移。当时丹巴藏民独立师奉命殿后,阻击敌人前进,保障了主力转移。
  在独立师成立后的战斗中,红军派去的干部同师里的藏胞相处得很好,尤其是政工干部都得到马骏的尊重。在这支藏族武装中担任师政委的李中权回忆:“马骏虽然是少数民族头人,但他思想藏民担架队支援军队开通,同国民党和四川军阀有深刻的矛盾。”“马师长热情、周到,使我有回家之感。他表达能力很强。”当年到这个师工作过的其他人也回忆,马骏是一个身材魁梧、体格匀称、非常英俊的藏族汉子,打起仗来总是一马当先,冲杀在骑兵部队的前面,率众打了不少胜仗。
  十几年后为解放军带路
  1936年春,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入甘孜地区,国民党当局派出的“西康宣慰使”诺那活佛煽动当地土司纠集兵力抵抗。为了对藏胞进行争取工作,红军总部让丹巴藏民独立师一面制服抵抗,一面做争取说服工作,使很多地区表示拥护红军。
  四方面军在甘孜落脚后,决定成立金川军区,丹巴藏民独立师划归其管辖,改番号为金川军区独立二师。该师的主要任务是担负地区的警戒,维护社会秩序。由于该师战士着藏族服装并适应当地风俗习惯,成为主力红军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以藏族为主体的“博巴自治政府”建立后,这个师因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在筹粮和打击反动土司时往往骑马跑在最前面,其行动也比较容易被当地群众理解和接受。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离开藏区北上,开始决定带藏民独立师一同行动。但该师战士缺少文化知识,当初参军主要是为保卫自己的家乡,受眼界和生活习惯所限而不愿进入汉族聚居区。四川阿坝州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碑大部队离开藏区时,该师许多成员因牵念家乡自行离队,师长马骏因提出不同意见而受张国焘怀疑并遭诬害。当时派到该师的政委、指导员虽然努力进行宣传动员,毕竟无法改变长期的民族隔阂造成的一些思想情绪。红军总部的一些领导人经过冷静分析后认为,再坚持让这支少数民族武装随主力北上,不仅无益反而可能生变,便宣布解散部队,愿留愿走听其自便。最后除了十几名藏族青年坚定地随红军走过草地北上陕甘,其他的人都陆续返回了家乡。
  参加过独立师的成千名藏胞回到康区后,对红军还长期保持着深厚的感情,1950年解放军进藏时路过当地,许多人又主动跑来带路和帮助运输。部队的干部战士对他们表示感激时,的一些藏胞还用已经生疏的汉语回答:“都是自己人,我当过红军!”
  【点评】宝贵尝试留下火种
  在红军长征史上乃至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藏民独立师的存在只有几个月,但却是一次宝贵尝试。虽然受客观条件局限,这个藏族师在红军北上时因无法带走而解散,却培养了一些民族干部,积累了在藏区工作的经验,为后来藏族人民的彻底解放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充分体现了“长征是播种机”的历史作用。
  第六章 着重培养(1)
  ——喇嘛成为新中国重要干部之谜
  红军长征进入西康少数民族地区时,有一批藏族青年投身于这支由汉族为主体的革命队伍。其中有一位18岁的小喇嘛不仅参了军,加入了共产党,还担任了部队的干部。红军长征到陕北后,这位跟随红军三过草地的藏族青年桑吉悦希,由毛泽东亲自取了一个汉语名字——“天宝”。
  小喇嘛当上了少先队副队长
  1935年夏天,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接着继续长征到达藏区。部队进入这片少数民族区域后,一些藏族青年怀着朴素的感情参了军。天宝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成为红军的第一批藏族战士和中共第一批藏族党员。
  天宝,原名桑吉悦希,1917年2月出生在阿坝马尔康一个贫苦藏族农民家庭。当地的习俗,一家人有一个男孩首先要送去当小喇嘛,天宝在家中是老大,十二三岁时便入寺庙当“扎巴”。他在寺庙内地位很低且深受压迫,加上多少学了一点藏文,算是有文化的喇嘛,思想比较活跃,内心中有了反抗的念头。红军初到藏区时,国民党和反动土司散布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灭族灭教”等一系列谣言,藏民们纷纷逃到山里。天宝本来觉得自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愿躲藏,后被迫同众人上山。不久,他出于好奇又偷偷下山,观察这支从未见过的被称做“红军”的汉人队伍。
  天宝发现红军纪律严明,不进寺院,不住民房,宁可冒着雨雪风霜,挨饿受冻。尤其是看到这支队伍待人和气,还把没收土司头人的东西分给穷人,他更是在心中出现了共鸣,渐渐敢同红军接触,还产生了打土豪给乡亲们分浮财的念头。出于对红军的好感,天宝没有同父母亲商量便报名参了军,当即脱去袈裟,穿上了一套不太合身的半新不旧的军装。由于他在参军的藏族年轻人中算是有文化的,马上被任命为“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副队长,任务是为红军筹集粮草,还参加打土豪、分田地。
  受到红军严明纪律和和蔼待人所感动而参加红军的,在藏区还有不少人。沈阳军区曾有一个全国唯一的藏族女红军,她回忆当年的情景便说,自己起初躲在村里,见红军纪律好才敢出来。由于她能讲点汉话,便给红军当通司(翻译),并去动员躲避的藏民下山。此后她在革命队伍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便留在红军中再也不走,一直跟随到陕北。
  参加红四方面军不久,天宝就跟随部队两过草地,又南下西进。由于他表现好,入伍翌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又被任命为藏民独立师青年部长和“番族人民自卫军”的党代表。天宝作为藏族干部,一到达新驻地,就率领战士到寺院或土司头人家中筹集粮草,交涉各种具体事务,起到了汉族指战员难以起到的作用。
  长征路上学习文化知识
  天宝回忆说:“我参加红军的时候,不认识一个汉字,汉话也说不了几句。”“我这一点汉文,就是在长征路上开始学的。”他有着非常好的记忆力,学过的汉话大部分能很快记住。通过学习,他由简单直观地感到红军好,逐渐成为一个有觉悟的战士。在藏区曾有上千名藏族青年参加过红军或红军领导的独立师,后来只有十几人跟着红军最终走到陕北,其中就包括天宝。
  在终日转战的长征路上,部队领导仍一直督促天宝等新入伍的同志学文化,以此了解革命道理。行军上路时,天宝背的背包上就写着汉字,后面的人一边走一边看,天宝则看前面战士背包上的字,在途中达到会念、会写。他说当时部队领导对文化学习要求很严,“休息的时候还要考试,考不及格,要挨批评的!”
  天宝努力学汉语,学一点就“现炒现卖”,向藏胞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同时交涉筹粮。红军第三次过草地前,四方面军总部要求每个战士准备15斤粮食。天宝说:“我们这里本来就穷,不产粮食,人也少,几万大军来回过,粮食差不多吃光了。”不过他还是想方设法找粮食,动员一些寺院把积存多年的粮食和茶叶都拿出来,在他自己当过小喇嘛的那座小寺院里也找出了几百斤青稞。由于粮食不足,天宝就尽量找牛羊,肉可食用,皮子用来做背心、坎肩。天宝等人还把牛皮或羊皮穿几个眼做成简陋的皮鞋,供同志们穿用。
  野菜宣传员兼翻译和向导
  过草地前,红四方面军集中少数民族战士组成了一支“番族人民自卫军”,天宝被任命为党代表。考虑到这支特殊部队的成员较熟悉藏区地理和民情,由他们担负着为大部队开路、找粮食、找牛羊和收容掉队或迷路战士的任务。走出草地时,少数民族战士所剩不多,这支部队番号撤销。过草地的行军中,天宝还担任了翻译和向导,又是“野菜宣传员”,负责拿着各种野菜到各部队讲解说哪个可吃,哪个不能吃。由于他对汉话还讲得半通不通,只好一面讲一面用手比划。天宝很小就到寺庙当喇嘛,未出过远门,行军时也刘伯承只能靠自己摸索为部队引路,自称是“不称职的翻译和向导”。
  同天宝一起到红军中来的,还有个藏族青年,汉名叫王寿才,过去走过草地,又懂汉话。总参谋长刘伯承请他带路,还配了一匹马。走到草地中央,王寿才发了高烧想回家,部队就用担架抬他,在左路军第一次过了草地时指明道路立了大功。以后王寿才到了陕北并且入了党,解放后当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在延安时天宝对他开玩笑说,别人都是自愿参加红军,只有你是被红军战士“抬”到革命队伍的。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宁后,毛泽东等领导人从中国革命的长远角度考虑,在刚创办的中央党校里专门办了一个少数民族班,天宝也成为其中的学员。
  毛泽东给小伙子起名叫“天宝”
  1937年秋,中共中央党校少数民族班在延安开课,廖志高任班主任,天宝任学员班班长。少数民族班的同志普遍文化低,不少人连汉话也说不好,学校就专门给他们开“小灶”,找文化高的学员给他们辅导。
  在这个民族班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张闻天等领导人经常来讲课,基本能保持每周有一位中央领导来作报告。毛泽东来讲课后,还经常同这几十个学员交谈。有一次毛泽东问当时还名叫“桑吉悦希”的天宝说:“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得到的解释是,“桑吉”是佛祖的意思,“悦希”是宝贝的意思。“是活佛给我取的,有点迷信色彩。”毛泽东笑着说:“了不得嘛!又是佛爷,又是宝贝!”接着,毛泽东想了想又说:“长征时我到过你们的家乡,那里的藏胞对长征的胜利是有贡献的。汉族有句古话,叫物华天宝,也就是和你那个‘桑吉’差不多。我给你取个名字,就叫天宝吧!”从此,“天宝”这个名字就在中央党校和延安传开,并被这位藏族红军战士终身使用。
  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决定在党校少数民族班的基础上建立延安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院长。天宝接受了进一步培养后,又参加了实际工作,担任了蒙古抗日支队的教导员。1950年11月,天宝当选为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后改称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第一任主席,后来又在西藏担任了领导职务。
  【点评】着重培养贡献突出
  红军长征时在藏族区域活动了近一年时间,吸引了一些像天宝这样的藏族红军。他们通过长征和以后战争的考验,到延安后又经过党中央的培养,从头开始学文化,并提高了思想和政治理论水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藏族地区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并为解放西藏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七章 争取回民(1)
  ——“陕甘”变成“陕甘宁”之谜
  1935年10月初,毛泽东亲自率领的红军陕甘支队(即中央红军主力)离开甘肃通渭县,向东北方向进军。走出几十里就看到沿途有一些零星的回民村庄出现。这里的回族群众经常同汉族交往,一般都通晓汉话。红军队伍进入村子后,当地回民看到红旗,纷纷跑到路边,端出泡好的茶水并招呼说:“红军先生,咱们没有什么东西招呼,请喝茶吧!”在这样一个很陌生的少数民族区域,中央红军受到群众这样的迎接,实在是感到有些意外。
  红二十五军给回民留下好印象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西北回民区之前不久,经过了彝、藏、羌等民族聚居的地区,积累了不少民族工作的经验。9月末中共中央在甘肃通渭县召开会议,了解到在向陕北前进的路上要经过回族聚居区,于是特别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陕甘支队对全体人员进行了民俗民情教育,特别强调不得吃猪肉,不得借用回民的日常用具。各部队对炊事班事先都进行了检查,要求将原来所存的猪油提前吃完,进入回区后只许携带菜油和豆油。
  10月上旬,陕甘支队进入了回民地区,意外地发现当地群众不仅不逃避或对抗,而是群起相迎。在村子里的墙壁上,还写有“红军和回族同胞是一家!”“回族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卖国贼蒋介石!”等标语。
  中央红军经过询问知道,8月中旬红二十五军曾从这里经过,给回族群众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当时,军政委吴焕先为了搞好同回族群众的关系,专门找群众座谈调查,给部队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
  三大禁令是:
  一、禁止驻扎回民的清真寺;
  二、禁止打回族中的土豪;
  三、禁止在回民中吃大荤。
  四项注意是:
  一是要注意遵守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二是要注意不用回民的水桶在井里打水;
  三是要注意回避青年妇女;
  四是要注意实行公买公卖,不准在回民中说“猪”等。
  吴焕先向部队做出民族政策的规定后,在镇内召集当地名人和阿訇开座谈会,说明红军不收款、不催粮、不拉夫抓丁的政策。军部首长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又热情而隆重地拜访了清真寺,还赠送了绣有“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八个大字的锦缎匾。接着,老阿訇和回族群众带着礼品、赶着羊只,回访了红军。红二十五军走后,当地民众都称赞红军好,此时看到新来的这支队伍打着红旗,头戴有红五星的军帽,便自发地前来热烈欢迎。看到长征途中这种少见的场面,毛泽东非常兴奋,到达陕北后便称赞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红军离开的那天成为回族群众的纪念日
  10月5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抵达西吉县单家集村,并在此留宿。红军进村后,便有几位戴着白帽子、留着白胡子的老人前来迎接,并双手捧着小瓷碗敬茶水。中央总负责张闻天出面答谢,感慨地说:“这个地方的回族群众真好!”
  毛泽东、张闻天进村后,马上去清真寺拜访阿訇,说明红军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保护清真寺,保护回文回教,主张民族平等。阿訇听后很高兴,马上招呼回民们腾出一些房子给红军住,并按市价卖给红军粮食,还请毛泽东在清真寺吃了饭。当天晚间,毛泽东不顾行军疲劳,在北厢房同阿訇马德海长谈,了解当地的风俗和民情,对回族地区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0月6日拂晓,中央领导率红军离开单家集,行前战士们按照老规矩把借来的木板等如数还清,损坏了的按价赔偿,并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部队离开村子时,回民们站在桌子旁边鞠躬拱
相关阅读More+

宠王

六角雪

机械末日

兰帝魅晨

有龙

蜜汁鸭片

传说模拟器

止汶

强兵

冰风皇帝

怪物他只想做个好人2

咩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