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接连失败的情况下,咸丰帝认识到,只靠原先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已无济于事,必须进一步增强清军的战斗力,提高清军的素质。咸丰帝接受其他大臣的建议,重新使用古老的形式——办团练。咸丰帝的这种政策确实收到了成效,团练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首推曾国藩的湘军。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中进士,后官至礼部侍郎。咸丰二年秋,他因丧母回籍守制。十一月,咸丰帝命令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到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曾国藩以湖南原有的一部分湘勇为基础,另定营制及各种章程,经过一段时间编练,组成一支新型军队即湘军。湘军的组织十分特别和严密,实行由统领挑选哨官,营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所募兵勇,大多是纯朴老实的农民,而且需取结具保,入军以后,又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加强思想控制。因此,湘军组织严密,内部稳定,兵为将有,全军统辖于曾国藩,有较强的战斗力,成为太平天国的死敌。
由于满州贵族害怕汉族地主掌握军权,因此对于曾国藩的湘军,咸丰帝心中十分矛盾,要利用却不敢放手重用。这种矛盾心理使他采取了两手防范措施。首先,咸丰帝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由八旗兵绿营兵组成的江北、江南大营,尤其是江北大营身上,所以不论是火器或粮饷都优先供给。其次,咸丰帝在表彰曾国藩的同时,任命满族贵族官文为湖广总督、钦差大臣,总揽长江中游的一切军政大权,任命满族将领如塔齐布、都兴阿、多隆阿等为战将直接插手湘军,或率领八旗、绿营兵与湘军配合作战,监督控制曾国藩集团的势力。而对曾国藩个人,咸丰帝只给予口头上的称赞,让他为自己卖命和出力,就是不给他实际权力。虽然曾国藩为清王朝出了大力,但甚至到了1858年,曾国藩官职仍是原来的礼部侍郎。咸丰七年,曾国藩因父丧回籍,湖北巡抚胡林翼请求咸丰帝起用曾国藩领军,给事中李鹤年也请咸丰帝重用曾国藩,但都被咸丰帝拒绝。
然而,到咸丰十年,咸丰帝倚仗八旗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了。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过程中,八旗兵和绿营兵受到严重的打击,江北、江南大营不堪一击。咸丰六年,江北、江南大营就被击溃,钦差大臣向荣毙命,另一钦差大臣托明阿被革职查办。同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内讧即天京事变,清军乘机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可是江北大营在咸丰八年又被太平军陈玉成部击破,统帅德兴阿被革职;江南大营也在咸丰十年被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联军摧毁,主帅钦差大臣和春落水身亡。与此相反,湘军在曾国藩等人的着意经营下,实力逐渐增大,成为清政府对付太平军的最有力的武装力量。在这种严酷的事实面前,咸丰帝不得不重新衡量湘军的力量和作用,肃顺等人也极力保荐,咸丰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咸丰帝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大江南北水陆各军悉归其节制。至此,咸丰帝经过多次的挫折和打击,才最终被迫打破了清王朝抑制汉人的传统祖制,真正开始重用曾国藩,给予他实权。
战争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后盾,物质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双方的胜负。对此,咸丰帝是清楚的。咸丰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不惜一切代价,他表示:“朕不惜千万帑金,只需全力剿办。”可是,在太平天国兴起前夕,清王朝的财政已经十分困难,而太平天国起义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军需大增,清王朝的财政更是捉襟见肘,难于应付,所以解决财政困难就成为摆在咸丰帝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太平天国兴起以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地丁、盐课、关税等项。为了解决军需,咸丰帝首先从原有的财源入手,进行了一些整顿和修改,以进一步扩大收入。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军需开支。于是咸丰帝在其属臣的帮助和策划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广开财源,主要有捐纳、铸造大钱,发行钞票、征收厘金等等,其中尤以厘金最为重要。所谓厘金,是清政府新创设的一种商税。厘金又分行厘、坐厘两种,也就是过境税和营业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帮办扬州军务雷以诚、采纳幕客钱江的建议,向扬州仙女庙等处的米行抽厘,半年竟收款达2万多贯。咸丰帝接到奏报后,认为此法甚妙,于咸丰四年批准在河南、江苏等地府州县广泛推行。后来,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咸丰帝逐渐扩大抽厘的范围,于咸丰七年推行于全国各省。这样厘金就成为一种普遍而持久的财源,为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困难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也就增大了人民的负担。
正当咸丰帝为镇压太平天国使出浑身解数而心力交瘁的时候,咸丰六年九月下旬,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进犯广州,其后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口实,与英国狼狈为奸,一起对中国进行侵略,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作为一国之君,咸丰帝当然不希望列强来掠夺自己的权益。然而,太平天国运动极大地牵制了他的精力,使他不敢放手去对付外国侵略者。面对内外两种压力,咸丰帝感到力不从心,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和战两难的感慨。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具有很大伸缩性的政策,那就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在广东爆发,咸丰帝就谕令两广总督叶名琛说:“此次开衅,不胜固然令人担忧,也有损国家体面;胜则洋人必来报复,奔赴各口诉冤。现在中国境内尚未安平,岂可在沿海另起风波?”根据这一想法,咸丰帝命令叶名琛要灵活掌握,如果英人自悔返悟,就要设法驾驭,以泯事端;如其仍恃强欺人,断不可任意迁就议和。事隔一年,即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入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也被掳走。咸丰帝接到奏报后,十分震惊和气恼,尤其是叶名琛被掳,使他感到大清王朝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立即下令给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柏贵等人,让他们首先以情理开导英法,如果英法军队退出广州城,仍然请求通商,即可相机筹办,以示和好;如果英法不肯退出广州城,则要调集兵勇,用兵力驱逐出城。咸丰帝还不厌其烦地嘱咐穆克德纳等说:“办理此事,固然不可失之太刚,亦不可失之太柔,致生洋人轻视中国之心,是为至要。”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为了进一步迫使清政府就范,英法联军挥师北上,英法俄美四国公使也随军前往。咸丰八年三月,英法侵略军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城门。四月十六日,咸丰帝急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同英法等国公使议和,并给予他们“便宜行事”的权力。在英法等国的武力逼迫下,桂良、花沙纳同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帝对条约内容并不满意,心中十分窝火,但转念一想,如果不批准条约,英法等国必不善罢甘休,会重起战争,不如先批准条约,暂救燃眉之急,于是他抱着“自古结盟本属权宜”的侥幸心理,批准了《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英法联军南返,军事危机暂时解除。这时,咸丰帝越来越觉得自己亲手批准的《天津条约》有种种不当。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六月五日,命桂良,花沙纳赶往上海,同英法举行修约谈判,当二人向咸丰帝辞行时,咸丰帝命令他们向英法等宣布:“中国愿免除洋货入口税,请外国将原订《天津条约》作废。”后来,谈判没有结果,咸丰帝只得退了一步,认为其他各节均可按原约执行,惟有外国公使驻京一节,为害最巨,断难允行。即便是这样,英法也不同意,咸丰帝企图通过谈判来取消《天津条约》的设想失败了。这使咸丰帝更加气恼,决心寻机报复,他命令僧格林沁修筑大沽炮台,并命令说:“洋人北来,我军必先开炮。”咸丰九年,英法美公使北上进京换约,咸丰帝发布上谕:命外使入京必须照朝贡国进京惯例,不能乘轿摆队,觐见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并指定英法等公使必须从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可是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按照指定路线进京,并要求撤除大沽口内障碍,清政府坚决不允,双方争持不下,战端再起。五月二十五日,英法美舰队炮轰大沽炮台,由于僧格林沁早有准备,奋起还击,击退英法联军。大沽之战胜利后,咸丰帝十分兴奋,认为列强黔驴技穷,因此态度转得更硬,宣布彻底取消《天津条约》
咸丰十年六月十三日,英法联军兵船数十艘,又突入渤海湾,决心一雪去年大沽战败之耻。由于清军的战备落后和战略失误,连连失败,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北塘、大沽失陷,天津失守,报急文书象雪片一样飞向京师,北京震动。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真是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只好调兵防堵,以防万一。另一方面,接二连三派出求和大臣,谋求和平解决。但与英法和谈没有成功。英法联军长驱直入,直逼京师。咸丰帝知道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决意以巡幸为名出逃。八月七日,咸丰帝命恭亲王为议和全权大臣,速与英法公使议和,自己则带领一批亲信大臣和妃嫔匆忙逃到了热河。由于10余年间太平天国的致命威胁和外国列强接连不断的打击,咸丰长期以来都忧心忡忡,加上为排忧解愁,他后来寄情声色,严重地损坏了健康。逃亡途中又非常狼狈。因此到热河后咸丰帝明显感到体力不支,健康状况更加恶化,经常痛泄呕血。可是他在肃顺等人的放纵下,仍然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以酒色取乐。咸丰十一年七月七日,咸丰帝在忧虑和淫乐中死去,终年31岁,葬定陵,结束了他多灾多难的一生。谥“显皇帝”,庙号“文宗”。
第三百六十二章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一、幼年继位纨绔少年
载淳即同治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自顺治帝以来的第八位皇帝。他只活了19岁,而且一直在其母后西太后的挟制之下,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宫内部一片繁忙气氛,尤其是位于紫禁城西部的储秀宫,更是人来人往,一个个喜气洋洋:大家都在为懿嫔叶赫那拉氏的分娩做着紧张的准备工作。这真是个令人兴奋而又焦虑的时刻。原来咸丰帝虽然三宫六院,妻妾成群,可是他已26岁,却不曾有一个儿子。古人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社会一般人家尚且需要男儿来传宗接代,更何况是帝王之家呢?咸丰帝渴望自己有一个儿子,好继承自己的皇位。三月二十三日下午两点左右,叶赫那拉氏顺利分娩,果真生一男孩。咸丰帝接到奏报后,见自己终于有了儿子,十分高兴。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立即挥笔亲批朱谕,懿嫔晋封为懿妃,在储秀宫值班的太监也各有升迁。这个给其父咸丰帝带来欢愉,并给其母带来恩宠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载淳。
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出身在一个世代为官的中等官僚家庭。其父亲名叫惠征,曾任安徽宁池广太道。那拉氏的乳名叫兰儿。她相貌出众,而且十分聪明伶俐。咸丰帝20岁登基继位,选纽钴禄氏为皇后,并广选秀女,补充宫娥,兰儿有幸被选中。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兰儿入宫,被封为兰贵人。入宫之后,兰儿虽然不满足于自己的“贵人”称号,但也无可奈何。兰儿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为了讨人喜欢,她操作勤恳,努力干活,任劳任怨,而且对人态度温和,乐于助人,人缘十分好。更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接近皇帝。据说,有一次咸丰帝游圆明园,走到“洞阴深处”附近,听到有人歌唱南方小调,声音清脆,曲调幽长,非常悦耳动听,感到十分惊异。咸丰帝便问侍从太监这唱歌的是谁,太监告诉咸丰帝是兰贵人。于是咸丰帝便步入“洞阴深处”,命召兰贵人入见。咸丰帝见兰儿极为美丽,心中十分欢喜,就让她再唱一支南方小调。兰儿能说会道,又善解人意,很讨皇上喜欢,渐渐就得宠了,不久由贵人升为懿嫔。咸丰六年又生了儿子载淳,满足了咸丰帝盼子心切的愿望,更是如鱼得水,因子而贵,再晋升为懿妃,第二年,又晋升为懿贵妃。
小载淳在其出生以后的几年内,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他的父亲咸丰帝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望他能继承大业。他的母亲那拉氏,不仅出自天然的母子之情,而且也因儿子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载淳既是那拉氏的亲生骨肉,也是她的重要政治资本),所以也十分爱怜载淳,细心照顾他的生活和成长。可是这种欢快的生活并不长久,一场变故把载淳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时也把他推入痛苦和郁闷的深谷。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节节败退,而英法联军却长驱直入,逼近北京。咸丰十年八月,咸丰帝仓皇逃出北京。这时,小载淳才4岁,也随父母逃到热河的避暑山庄。咸丰帝逃到热河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常吐血,他深知自己病情严重,于是便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把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佑瀛等8人召至榻前,接受遗诏,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任命以上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载淳。第二天,咸丰帝病死,年仅5岁的载淳继位,拟年号“祺祥”。可是,这个年号尚没有正式应用,清朝廷内部就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夺权斗争。这个斗争的结局影响了小皇帝载淳的一生。
原来,在咸丰帝生前,肃顺等人很受信任,权力极大,这使载淳的生母那拉氏十分嫉妒和痛恨;肃顺等人则想,咸丰帝死后,那拉氏成为皇太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也经常在皇帝面前诽谤那拉氏,载淳继位以后,肃顺等人以“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名义,掌握大权,执掌朝政。那拉氏和钮钴禄氏被尊封为皇太后。因为钮钴禄氏和那拉氏在热河时分别居住在东宫、西宫,故也分别称为东太后、西太后。西太后因前面的原因对肃顺等人的掌权更加不满,所以两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场变故就不可避免了。
西太后明白,要想同肃顺等人争夺大权,就必须首先征得东太后的同意和支持,于是便向东太后提出执政的事。东太后性格温和,胆小怕事,对权力也没西太后那样的兴趣,所以,对西太后的提议,起初并没有应允。西太后便向东太后诉说肃顺等人的种种专横之事,以引起东太后对肃顺等人的不满,东太后被说动,建议和奕?商量一下。于是她们密旨令奕?速赴热河。奕?和其兄咸丰帝不合,一直不得意。咸丰帝选往热河时,奕?被留在北京收拾残局,咸丰帝死后,奕?连顾命大臣也没有份,而且肃顺等人传旨,命奕?仍留京办事,不必来办理丧事,这更引起奕?的不满,所以肃顺也成了奕?的冤家对头。奕?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八月初一日到达热河。抓紧与两太后密谋。他指出,要想制服肃顺等人,非还京不可,并向两太后保证,外国人不会干涉此事。密谋之后,他立即返回北京,为政变做准备。
西太后为了摆脱肃顺等人的控制,以便进行政变,坚决主张?
在接连失败的情况下,咸丰帝认识到,只靠原先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已无济于事,必须进一步增强清军的战斗力,提高清军的素质。咸丰帝接受其他大臣的建议,重新使用古老的形式——办团练。咸丰帝的这种政策确实收到了成效,团练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首推曾国藩的湘军。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中进士,后官至礼部侍郎。咸丰二年秋,他因丧母回籍守制。十一月,咸丰帝命令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到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曾国藩以湖南原有的一部分湘勇为基础,另定营制及各种章程,经过一段时间编练,组成一支新型军队即湘军。湘军的组织十分特别和严密,实行由统领挑选哨官,营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所募兵勇,大多是纯朴老实的农民,而且需取结具保,入军以后,又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加强思想控制。因此,湘军组织严密,内部稳定,兵为将有,全军统辖于曾国藩,有较强的战斗力,成为太平天国的死敌。
由于满州贵族害怕汉族地主掌握军权,因此对于曾国藩的湘军,咸丰帝心中十分矛盾,要利用却不敢放手重用。这种矛盾心理使他采取了两手防范措施。首先,咸丰帝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由八旗兵绿营兵组成的江北、江南大营,尤其是江北大营身上,所以不论是火器或粮饷都优先供给。其次,咸丰帝在表彰曾国藩的同时,任命满族贵族官文为湖广总督、钦差大臣,总揽长江中游的一切军政大权,任命满族将领如塔齐布、都兴阿、多隆阿等为战将直接插手湘军,或率领八旗、绿营兵与湘军配合作战,监督控制曾国藩集团的势力。而对曾国藩个人,咸丰帝只给予口头上的称赞,让他为自己卖命和出力,就是不给他实际权力。虽然曾国藩为清王朝出了大力,但甚至到了1858年,曾国藩官职仍是原来的礼部侍郎。咸丰七年,曾国藩因父丧回籍,湖北巡抚胡林翼请求咸丰帝起用曾国藩领军,给事中李鹤年也请咸丰帝重用曾国藩,但都被咸丰帝拒绝。
然而,到咸丰十年,咸丰帝倚仗八旗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了。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过程中,八旗兵和绿营兵受到严重的打击,江北、江南大营不堪一击。咸丰六年,江北、江南大营就被击溃,钦差大臣向荣毙命,另一钦差大臣托明阿被革职查办。同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内讧即天京事变,清军乘机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可是江北大营在咸丰八年又被太平军陈玉成部击破,统帅德兴阿被革职;江南大营也在咸丰十年被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联军摧毁,主帅钦差大臣和春落水身亡。与此相反,湘军在曾国藩等人的着意经营下,实力逐渐增大,成为清政府对付太平军的最有力的武装力量。在这种严酷的事实面前,咸丰帝不得不重新衡量湘军的力量和作用,肃顺等人也极力保荐,咸丰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咸丰帝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大江南北水陆各军悉归其节制。至此,咸丰帝经过多次的挫折和打击,才最终被迫打破了清王朝抑制汉人的传统祖制,真正开始重用曾国藩,给予他实权。
战争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后盾,物质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双方的胜负。对此,咸丰帝是清楚的。咸丰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不惜一切代价,他表示:“朕不惜千万帑金,只需全力剿办。”可是,在太平天国兴起前夕,清王朝的财政已经十分困难,而太平天国起义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军需大增,清王朝的财政更是捉襟见肘,难于应付,所以解决财政困难就成为摆在咸丰帝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太平天国兴起以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地丁、盐课、关税等项。为了解决军需,咸丰帝首先从原有的财源入手,进行了一些整顿和修改,以进一步扩大收入。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军需开支。于是咸丰帝在其属臣的帮助和策划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广开财源,主要有捐纳、铸造大钱,发行钞票、征收厘金等等,其中尤以厘金最为重要。所谓厘金,是清政府新创设的一种商税。厘金又分行厘、坐厘两种,也就是过境税和营业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帮办扬州军务雷以诚、采纳幕客钱江的建议,向扬州仙女庙等处的米行抽厘,半年竟收款达2万多贯。咸丰帝接到奏报后,认为此法甚妙,于咸丰四年批准在河南、江苏等地府州县广泛推行。后来,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咸丰帝逐渐扩大抽厘的范围,于咸丰七年推行于全国各省。这样厘金就成为一种普遍而持久的财源,为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困难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也就增大了人民的负担。
正当咸丰帝为镇压太平天国使出浑身解数而心力交瘁的时候,咸丰六年九月下旬,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进犯广州,其后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口实,与英国狼狈为奸,一起对中国进行侵略,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作为一国之君,咸丰帝当然不希望列强来掠夺自己的权益。然而,太平天国运动极大地牵制了他的精力,使他不敢放手去对付外国侵略者。面对内外两种压力,咸丰帝感到力不从心,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和战两难的感慨。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具有很大伸缩性的政策,那就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在广东爆发,咸丰帝就谕令两广总督叶名琛说:“此次开衅,不胜固然令人担忧,也有损国家体面;胜则洋人必来报复,奔赴各口诉冤。现在中国境内尚未安平,岂可在沿海另起风波?”根据这一想法,咸丰帝命令叶名琛要灵活掌握,如果英人自悔返悟,就要设法驾驭,以泯事端;如其仍恃强欺人,断不可任意迁就议和。事隔一年,即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入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也被掳走。咸丰帝接到奏报后,十分震惊和气恼,尤其是叶名琛被掳,使他感到大清王朝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立即下令给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柏贵等人,让他们首先以情理开导英法,如果英法军队退出广州城,仍然请求通商,即可相机筹办,以示和好;如果英法不肯退出广州城,则要调集兵勇,用兵力驱逐出城。咸丰帝还不厌其烦地嘱咐穆克德纳等说:“办理此事,固然不可失之太刚,亦不可失之太柔,致生洋人轻视中国之心,是为至要。”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为了进一步迫使清政府就范,英法联军挥师北上,英法俄美四国公使也随军前往。咸丰八年三月,英法侵略军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城门。四月十六日,咸丰帝急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同英法等国公使议和,并给予他们“便宜行事”的权力。在英法等国的武力逼迫下,桂良、花沙纳同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帝对条约内容并不满意,心中十分窝火,但转念一想,如果不批准条约,英法等国必不善罢甘休,会重起战争,不如先批准条约,暂救燃眉之急,于是他抱着“自古结盟本属权宜”的侥幸心理,批准了《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英法联军南返,军事危机暂时解除。这时,咸丰帝越来越觉得自己亲手批准的《天津条约》有种种不当。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六月五日,命桂良,花沙纳赶往上海,同英法举行修约谈判,当二人向咸丰帝辞行时,咸丰帝命令他们向英法等宣布:“中国愿免除洋货入口税,请外国将原订《天津条约》作废。”后来,谈判没有结果,咸丰帝只得退了一步,认为其他各节均可按原约执行,惟有外国公使驻京一节,为害最巨,断难允行。即便是这样,英法也不同意,咸丰帝企图通过谈判来取消《天津条约》的设想失败了。这使咸丰帝更加气恼,决心寻机报复,他命令僧格林沁修筑大沽炮台,并命令说:“洋人北来,我军必先开炮。”咸丰九年,英法美公使北上进京换约,咸丰帝发布上谕:命外使入京必须照朝贡国进京惯例,不能乘轿摆队,觐见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并指定英法等公使必须从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可是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按照指定路线进京,并要求撤除大沽口内障碍,清政府坚决不允,双方争持不下,战端再起。五月二十五日,英法美舰队炮轰大沽炮台,由于僧格林沁早有准备,奋起还击,击退英法联军。大沽之战胜利后,咸丰帝十分兴奋,认为列强黔驴技穷,因此态度转得更硬,宣布彻底取消《天津条约》
咸丰十年六月十三日,英法联军兵船数十艘,又突入渤海湾,决心一雪去年大沽战败之耻。由于清军的战备落后和战略失误,连连失败,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北塘、大沽失陷,天津失守,报急文书象雪片一样飞向京师,北京震动。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真是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只好调兵防堵,以防万一。另一方面,接二连三派出求和大臣,谋求和平解决。但与英法和谈没有成功。英法联军长驱直入,直逼京师。咸丰帝知道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决意以巡幸为名出逃。八月七日,咸丰帝命恭亲王为议和全权大臣,速与英法公使议和,自己则带领一批亲信大臣和妃嫔匆忙逃到了热河。由于10余年间太平天国的致命威胁和外国列强接连不断的打击,咸丰长期以来都忧心忡忡,加上为排忧解愁,他后来寄情声色,严重地损坏了健康。逃亡途中又非常狼狈。因此到热河后咸丰帝明显感到体力不支,健康状况更加恶化,经常痛泄呕血。可是他在肃顺等人的放纵下,仍然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以酒色取乐。咸丰十一年七月七日,咸丰帝在忧虑和淫乐中死去,终年31岁,葬定陵,结束了他多灾多难的一生。谥“显皇帝”,庙号“文宗”。
第三百六十二章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一、幼年继位纨绔少年
载淳即同治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自顺治帝以来的第八位皇帝。他只活了19岁,而且一直在其母后西太后的挟制之下,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宫内部一片繁忙气氛,尤其是位于紫禁城西部的储秀宫,更是人来人往,一个个喜气洋洋:大家都在为懿嫔叶赫那拉氏的分娩做着紧张的准备工作。这真是个令人兴奋而又焦虑的时刻。原来咸丰帝虽然三宫六院,妻妾成群,可是他已26岁,却不曾有一个儿子。古人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社会一般人家尚且需要男儿来传宗接代,更何况是帝王之家呢?咸丰帝渴望自己有一个儿子,好继承自己的皇位。三月二十三日下午两点左右,叶赫那拉氏顺利分娩,果真生一男孩。咸丰帝接到奏报后,见自己终于有了儿子,十分高兴。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立即挥笔亲批朱谕,懿嫔晋封为懿妃,在储秀宫值班的太监也各有升迁。这个给其父咸丰帝带来欢愉,并给其母带来恩宠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载淳。
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出身在一个世代为官的中等官僚家庭。其父亲名叫惠征,曾任安徽宁池广太道。那拉氏的乳名叫兰儿。她相貌出众,而且十分聪明伶俐。咸丰帝20岁登基继位,选纽钴禄氏为皇后,并广选秀女,补充宫娥,兰儿有幸被选中。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兰儿入宫,被封为兰贵人。入宫之后,兰儿虽然不满足于自己的“贵人”称号,但也无可奈何。兰儿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为了讨人喜欢,她操作勤恳,努力干活,任劳任怨,而且对人态度温和,乐于助人,人缘十分好。更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接近皇帝。据说,有一次咸丰帝游圆明园,走到“洞阴深处”附近,听到有人歌唱南方小调,声音清脆,曲调幽长,非常悦耳动听,感到十分惊异。咸丰帝便问侍从太监这唱歌的是谁,太监告诉咸丰帝是兰贵人。于是咸丰帝便步入“洞阴深处”,命召兰贵人入见。咸丰帝见兰儿极为美丽,心中十分欢喜,就让她再唱一支南方小调。兰儿能说会道,又善解人意,很讨皇上喜欢,渐渐就得宠了,不久由贵人升为懿嫔。咸丰六年又生了儿子载淳,满足了咸丰帝盼子心切的愿望,更是如鱼得水,因子而贵,再晋升为懿妃,第二年,又晋升为懿贵妃。
小载淳在其出生以后的几年内,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他的父亲咸丰帝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望他能继承大业。他的母亲那拉氏,不仅出自天然的母子之情,而且也因儿子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载淳既是那拉氏的亲生骨肉,也是她的重要政治资本),所以也十分爱怜载淳,细心照顾他的生活和成长。可是这种欢快的生活并不长久,一场变故把载淳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时也把他推入痛苦和郁闷的深谷。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节节败退,而英法联军却长驱直入,逼近北京。咸丰十年八月,咸丰帝仓皇逃出北京。这时,小载淳才4岁,也随父母逃到热河的避暑山庄。咸丰帝逃到热河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常吐血,他深知自己病情严重,于是便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把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佑瀛等8人召至榻前,接受遗诏,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任命以上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载淳。第二天,咸丰帝病死,年仅5岁的载淳继位,拟年号“祺祥”。可是,这个年号尚没有正式应用,清朝廷内部就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夺权斗争。这个斗争的结局影响了小皇帝载淳的一生。
原来,在咸丰帝生前,肃顺等人很受信任,权力极大,这使载淳的生母那拉氏十分嫉妒和痛恨;肃顺等人则想,咸丰帝死后,那拉氏成为皇太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也经常在皇帝面前诽谤那拉氏,载淳继位以后,肃顺等人以“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名义,掌握大权,执掌朝政。那拉氏和钮钴禄氏被尊封为皇太后。因为钮钴禄氏和那拉氏在热河时分别居住在东宫、西宫,故也分别称为东太后、西太后。西太后因前面的原因对肃顺等人的掌权更加不满,所以两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场变故就不可避免了。
西太后明白,要想同肃顺等人争夺大权,就必须首先征得东太后的同意和支持,于是便向东太后提出执政的事。东太后性格温和,胆小怕事,对权力也没西太后那样的兴趣,所以,对西太后的提议,起初并没有应允。西太后便向东太后诉说肃顺等人的种种专横之事,以引起东太后对肃顺等人的不满,东太后被说动,建议和奕?商量一下。于是她们密旨令奕?速赴热河。奕?和其兄咸丰帝不合,一直不得意。咸丰帝选往热河时,奕?被留在北京收拾残局,咸丰帝死后,奕?连顾命大臣也没有份,而且肃顺等人传旨,命奕?仍留京办事,不必来办理丧事,这更引起奕?的不满,所以肃顺也成了奕?的冤家对头。奕?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八月初一日到达热河。抓紧与两太后密谋。他指出,要想制服肃顺等人,非还京不可,并向两太后保证,外国人不会干涉此事。密谋之后,他立即返回北京,为政变做准备。
西太后为了摆脱肃顺等人的控制,以便进行政变,坚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