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我们的李大人平时在国内虽然是高官厚位,但是名声不佳,“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使得他骂名远播,任何人都可以意淫地骂他几句,踩他几脚。虽说我们李大人有“养成心中一段春”的修养,但是始终是感觉怪怪的,少了几分惬意。没想到如今一出国,竟然有这么多“粉丝”,心情自然格外舒畅,因此我们的李总督还专门秀了一下他的长烟斗吸美国雪茄的“绝技”,自然,这又成了记者们眼中绝好的花絮。
9月3日,大清帝国总理大臣李鸿章在美国召开记者招待会。
美国人对李鸿章还是比较客气,没有一上来就问对康梁孙等反对派的看法,而是相当客气和谦虚地问李鸿章先生阁下“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面对老实厚道的美国人,我们的李先生却玩起了他的“痞子哲学”,打起太极拳来,他先简单地说自己不想批评美国,对美国政府的高规格接待表示满意云云,然后马上巧妙地将皮球踢了回去,问既然贵国有这么多政党,那么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联合各政党?这等于是将报纸的地位提升,天衣无缝地恭维了记者和报社一下。因为实际上不管是真是假,各政党当然都自称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名义下合作的,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然后给美国人打打预防针,说自己对美国有形形色色的政党感到吃惊或失望,意思就是说我大清国坚决不能采取多党轮流执政,这个不符合我们的国情,防止记者们提出清廷独裁的问题,可见其老谋深算。
美国人对李鸿章的印象特别好,不忍问令其难堪的话题,可能觉得问李中堂有没有喝可口可乐这种问题太弱智,怕扫了双方老大的面子,于是就问了另外一个比较上台面的也比较轻松愉快的话题:“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感兴趣呢?”
厚黑学的高高手李鸿章岂能不明白记者们的意思,于是他顺水推舟,将美国大大恭维了一番。他说对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他高兴。然后特别提到最让他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这种楼他在中国和欧洲都从没见过。当时的世界和现在一样,楼房的高度象征着技术和实力,攀高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说自己在中国和欧洲都没见过这么高的楼,一方面是说自己见多识广,欧洲也是常去的,另一方面也暗示欧洲各国力量不如美国。马屁拍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留痕迹。高!实在是高!为了表示自己的洋务没白干,他还特意提了一下台风对楼房的威胁和高层建筑需要很好的电梯配套来表明自己对现代科技的了解。
第9节:不一样的思维(2)
19~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那时候美国没有这么多问题,问题都集中到亚洲和欧洲了,为了表示美国人民的人文关怀精神,记者们又问了一个POPULAR的问题,那就是“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大众化的话题要用大众化的语言来回答,虽然中国的学校和美国的学校不是一个概念,但是这个就不必和美国朋友提了,反正我们大清国也有很好的学校,当然一定程度的实话也是必要的,所以回答说“穷人的孩子没机会上学”,“而且我们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好学校和学堂”。将学校学堂并列是为了进一步混淆中美两国学校的本质差别,防止记者深究。虽然情况不太好,但是亲爱的美国朋友请别失望,我们有计划,我们计划在国内建更多的学校。
记者接着追问:“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中堂也许对这个记者提出的问题不满,觉得这个问题真是废话,谁也没有反对妇女接受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自己支持或反对,而是对整个社会思想的改造。但是这不能表达出来以免影响中美两国的深厚友谊,于是就点到为止地告诉他我们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只是没有像你们这样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这是风俗习惯造成的。放心吧,我们很快就会从你们这引进最合适我们的教育制度了。
终于扯到政治话题了,有记者问:“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
李鸿章觉得记者真是太幼稚,于是告诉他你们美国马上就要进行选举了,此时自己不便谈论这个话题以免有干涉美国内政的嫌疑。然后再一次打太极拳,说什么希望报界能够帮助清国移民云云。
观察细致的美国人发现李鸿章选择了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的回国路线,于是问李鸿章这样做是否是因为他的清国同胞在美国西部没有受到很好的对待。其实美国人不知道在细节上体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是李中堂的一贯作风,回国路过日本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永不再踏上日本国土的誓言,坚决不肯上岸换回国的船而是在两船之间搭一跳板,颤颤悠悠地通过跳板换船,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和智慧。
李鸿章晚年旧照问到这份儿上,该说的就得说了,于是回答说,第一条原因是我接到许多侨民的来信,说他们在自由民主的美国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希望能够得到我的帮助。亲爱的朋友们,因为你们美国西部各州不能善待我们的同胞,此事很伤感情,我是大清帝国的子民,我深爱我的祖国和人民,因此我不愿意从那些地方通过。另外我此次访问并非正式访问,为避免两国之间的误会,我也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的请愿信。第二条原因是技术上的因素,我年轻时就知道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何况我现在年纪这么大了,因此我选择了较短的路线,而且我们清国的“皇后号”船体宽阔舒适,部分性能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将非常骄傲和自豪地乘坐。请各位美国朋友好好想想,廉价的中国商品和华工给美国人民带来了福利,能够增加美国商品的竞争力,是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的,而排华法案违反了自由竞争的原则,也违背自由民主的原则,希望美国有关方面能从大局和长远出发,废除不合理的排华法案,也希望美国报界的朋友们能鼎力相助。云云。
有人问了一个关于投资的话题:“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回答是热烈欢迎这个欧美企业来中国投资,我们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引商、稳商、亲商、富商”的发展氛围,促进招商引资,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因为“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而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都是非常富余的。这也是你们美国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总之,我们清国是非常欢迎外来投资的,当然,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产业我们是要自己控制的。
有人问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心想,我们又不是没有报纸,还要引进你们的做什么?我知道你们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批评我们的报纸成了政府的传声筒,失去了报纸的意义,但是先生们,这都怪中国的编辑们,“他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讲真话时非常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事实”,“因此他们办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对此,我作为政府管理者也是非常遗憾的。好一个障眼法,一下子就将自己进行新闻管制的责任给掩盖了!
由此可见,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可能不尽准确。梁说:“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曰: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此近日举国谈时务者所异口同声,而李鸿章实此一派中三十年前之先辈也。是所谓无颜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其适形其丑,终无所得也,固宜。”看看李鸿章面对记者谈笑风生,还有什么他不明白的,虽说人家李鸿章可能不如你梁启超会几句外语,但是千万别以为你搞的那套他不懂,要不他怎么会对你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呢。我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你该干嘛就干嘛去吧。
第10节:痞子手段能用多久
(四)痞子手段能用多久
当曾国藩对“天津教案”颇感棘手时,李鸿章几次去信建议说与洋人打交道要“参用痞子手段,不宜轻以一死塞责”。“鸿章前云痞子手段,我于尽情尽礼后,若再以无理相干,只有一拼而已。”
李鸿章一生外交败笔无数,可能跟他这个指导思想有关,殊不知弱国无外交,什么“原则上”“基本上”骗骗中国的老百姓还可以,洋人可不吃这一套,所以痞子手段纵能起一时之效,却最终会害了自己。
第二次鸦片战争,庚子事件,都跟清政府耍痞子手段有关。所以,对清政府来说,痞子手段是不灵的,最好还是使“孙子手段”,就像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一样。不过,中国人好面子,恐怕永远都当不得“孙子”,可是现实世界强者如林,个个都是大爷,于是只好变通,产生无数的阿Q。传说当年洋人大摇大摆进入总理衙门,要这要那,清政府官员无不唯唯诺诺,点头称是,等送洋人走的时候却不让其走正门而让其走偏门,认为这样洋人就没了面子(当然不敢让洋人知道实情),洋人既然没了面子那么我们就有了面子。于是心理平衡,该做官的继续做官。
李鸿章为什么会有“痞子手段”的感悟呢?他这种“领导艺术”的体会是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可能和其在上海与“洋枪队”打交道的经历有关。
清政府对外国老大们的态度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是不自量力,想灭了这些个来抢地盘的“蕞尔小邦”,打仗前还鼓励手下放开手干,“不怕卿等孟浪,就怕卿等畏葸”,一副要把外国人往死里整的架势。这时候谁要是不识时务,提出什么“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多半会被砍了祭旗。可惜是眼高手低不切实际,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败于英、法联军,连京城也被人给占了去,咸丰老头儿逃到热河;而太平天国洪天王此时仍然人气很旺,占了清政府的半个场子,双方实力基本均衡,互有胜负。面对这种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局面,清政府只好低下身子与外国人谈判。没想到绝处逢生,原来外国老大们与当年自己“入关”时完全不同,并非要取而代之,而主要是为了通商谋利,挣几个钱花花,所以自我安慰“夷人不足虑”。阿Q思想之严重可见一斑,明明是人家不想弄死你,捡了条小命,却偏偏要说什么不足虑,你有本事倒虑给我们看看。后来清政府进一步确定了“中外和好”、借兵消灭太平军的战略指导思想。不过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太平天国一灭,清政府马上就解散洋枪队,虽然外国人并无夺取政权的意思,但是清政府这个习惯于带领队伍打家劫舍的流氓实在不放心还有另一股打家劫舍的强盗存在。
方针路线一出,下面积极拥护,其中最为积极踊跃的,当属与自己利益最为密切、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官绅。在朝廷对外基本国策还没有发生转折时,为图自保,组建了什么“中外会防局”,开始借用洋兵“协防”。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了著名的“洋枪队”,以西洋人为各级军官,以中国人为士兵组建了这支奇特的部队。为了能让华尔死心塌地为朝廷卖命,也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这支部队,时任苏松粮储道、“综理夷务”的杨坊还采用“和亲政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华尔为妻。这对中外结合的夫妻感情怎么样,历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不过这个女人的命运可以说是不幸的,因为不久她的外国老公就在战场上战死了,取得了一名职业军人的最好归宿。为了给颓废的局势增加一点亮彩,也为了给自己来点心理安慰,江苏巡抚薛焕给这支洋枪队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常胜军”,派吴煦督带,杨坊会同华尔管带。“常胜军”果然厉害,在上海附近与太平军作战多次,凭借着先进的武器,打了不少胜仗,守住了上海。1862年9月,华尔在一次战斗中被太平军打死。华尔死后,清政府又任命美国人白齐文为管带。此人和很有职业道德的华尔相比纯粹就是一美国流氓,后来还投靠了洪天王,是个典型的二五仔。李二先生率领他的“瘪三团”到上海后,从来没有与洋人打过交道的他必须直接面对洋人,尤其是“常胜军”,因为他现在还需要他们的帮助共同对抗太平军。
但是与华尔和“常胜军”有过几次接触后,李二先生实在难以理解外国军人在个人生活上的放荡。在给曾老师的信中将其讥之为“蠢然一物”,认为常胜军“弁目百数十人,均系外国流氓”。不过,流氓归流氓,“常胜军”的战斗力可不是吃素的,人少枪多,火力密集,多次打退洪天王的“人海战术”,让我们的李二先生大为吃惊。他的脑袋瓜子快速转动,知道现在这种人绝对得罪不起,不仅如此,还要“全神笼络之”,以为己用。但是世上稍微有点斤两的人都很高傲,“常胜军”也一样。《李鸿章克复苏州战图》自从多次打退太平军进攻,守住上海后,这帮人就比麦克阿瑟还牛,自以为老子天下无敌,没有老子,你们早就完了。专恣跋扈、狂傲不驯,对清廷官员,一百个看不起,清廷官员们只能大把撒银子,对于“常胜军”的内部事务,根本不能过问,更不用说领导了。因此,李二先生感到“常胜军”固然对镇压太平军有用,但有可能对他本人权势及清政府造成威胁,所以一直伺机对其加以抑制,并想一石二鸟,借此也让吴煦、杨坊回家吃老米。我们的李二先生比吴煦、杨坊高明也就在高明在这。此两人为利用“常胜军”保卫上海可谓尽心尽力,费尽心思,其中杨坊后来还因为粮饷问题被白齐文暴打一顿,可以说是受尽委屈。没有他们,上海早完了。但是他们没能看穿朝廷的心思,洋兵的力量是要借用的,但是也不可不防,太祖以前可就是以借兵的名义入关夺得天下的。而我们的李二先生却非常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一方面对“常胜军”“全神笼络之”,以为己用;另一方面却处处设防,加以抑制。痞子手段正好派上用场。
1863年2月,李鸿章率淮军伙同“常胜军”以上海为基地,向西进军,攻克太仓、昆山。而后,淮军又向北攻占江阴、无锡等地,转进向西包围了苏州。苏州是太平军的战略重地,李秀成一心想将其建成第二个“南京”,因此准备非常充分,城中粮食弹药很充足。守城的太平军士气也很高,大有浴血奋战到底的态势,所以苏州城久攻不下。尽管如此,此时对于清军来说,形势应该还算是一片大好,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洪大天王的场子看来支撑不了多久了。胜利的前夕,人们往往会产生很多想法。我们的李二先生也一样,他既想快点攻下苏州又生怕“常胜军”实力太强,抢了他攻下苏州这份大功。与他一同围攻苏州的戈登认为苏州城太大,“常胜军”人数太少,要求再招洋兵,以便迅速攻下苏州。而李二先生则唯恐“常胜军”因人员充足可以单独攻下苏州,所以拒绝了戈登的要求。
不过在戈登的再三要求下,李只得同意“常胜军”再招一百人,但是却附加了以下几条非常苛刻的条件:无论是否攻克苏州,这一百名新招洋兵在一个月后必
9月3日,大清帝国总理大臣李鸿章在美国召开记者招待会。
美国人对李鸿章还是比较客气,没有一上来就问对康梁孙等反对派的看法,而是相当客气和谦虚地问李鸿章先生阁下“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面对老实厚道的美国人,我们的李先生却玩起了他的“痞子哲学”,打起太极拳来,他先简单地说自己不想批评美国,对美国政府的高规格接待表示满意云云,然后马上巧妙地将皮球踢了回去,问既然贵国有这么多政党,那么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联合各政党?这等于是将报纸的地位提升,天衣无缝地恭维了记者和报社一下。因为实际上不管是真是假,各政党当然都自称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名义下合作的,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然后给美国人打打预防针,说自己对美国有形形色色的政党感到吃惊或失望,意思就是说我大清国坚决不能采取多党轮流执政,这个不符合我们的国情,防止记者们提出清廷独裁的问题,可见其老谋深算。
美国人对李鸿章的印象特别好,不忍问令其难堪的话题,可能觉得问李中堂有没有喝可口可乐这种问题太弱智,怕扫了双方老大的面子,于是就问了另外一个比较上台面的也比较轻松愉快的话题:“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感兴趣呢?”
厚黑学的高高手李鸿章岂能不明白记者们的意思,于是他顺水推舟,将美国大大恭维了一番。他说对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他高兴。然后特别提到最让他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这种楼他在中国和欧洲都从没见过。当时的世界和现在一样,楼房的高度象征着技术和实力,攀高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说自己在中国和欧洲都没见过这么高的楼,一方面是说自己见多识广,欧洲也是常去的,另一方面也暗示欧洲各国力量不如美国。马屁拍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留痕迹。高!实在是高!为了表示自己的洋务没白干,他还特意提了一下台风对楼房的威胁和高层建筑需要很好的电梯配套来表明自己对现代科技的了解。
第9节:不一样的思维(2)
19~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那时候美国没有这么多问题,问题都集中到亚洲和欧洲了,为了表示美国人民的人文关怀精神,记者们又问了一个POPULAR的问题,那就是“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大众化的话题要用大众化的语言来回答,虽然中国的学校和美国的学校不是一个概念,但是这个就不必和美国朋友提了,反正我们大清国也有很好的学校,当然一定程度的实话也是必要的,所以回答说“穷人的孩子没机会上学”,“而且我们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好学校和学堂”。将学校学堂并列是为了进一步混淆中美两国学校的本质差别,防止记者深究。虽然情况不太好,但是亲爱的美国朋友请别失望,我们有计划,我们计划在国内建更多的学校。
记者接着追问:“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中堂也许对这个记者提出的问题不满,觉得这个问题真是废话,谁也没有反对妇女接受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自己支持或反对,而是对整个社会思想的改造。但是这不能表达出来以免影响中美两国的深厚友谊,于是就点到为止地告诉他我们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只是没有像你们这样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这是风俗习惯造成的。放心吧,我们很快就会从你们这引进最合适我们的教育制度了。
终于扯到政治话题了,有记者问:“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
李鸿章觉得记者真是太幼稚,于是告诉他你们美国马上就要进行选举了,此时自己不便谈论这个话题以免有干涉美国内政的嫌疑。然后再一次打太极拳,说什么希望报界能够帮助清国移民云云。
观察细致的美国人发现李鸿章选择了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的回国路线,于是问李鸿章这样做是否是因为他的清国同胞在美国西部没有受到很好的对待。其实美国人不知道在细节上体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是李中堂的一贯作风,回国路过日本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永不再踏上日本国土的誓言,坚决不肯上岸换回国的船而是在两船之间搭一跳板,颤颤悠悠地通过跳板换船,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和智慧。
李鸿章晚年旧照问到这份儿上,该说的就得说了,于是回答说,第一条原因是我接到许多侨民的来信,说他们在自由民主的美国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希望能够得到我的帮助。亲爱的朋友们,因为你们美国西部各州不能善待我们的同胞,此事很伤感情,我是大清帝国的子民,我深爱我的祖国和人民,因此我不愿意从那些地方通过。另外我此次访问并非正式访问,为避免两国之间的误会,我也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的请愿信。第二条原因是技术上的因素,我年轻时就知道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何况我现在年纪这么大了,因此我选择了较短的路线,而且我们清国的“皇后号”船体宽阔舒适,部分性能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将非常骄傲和自豪地乘坐。请各位美国朋友好好想想,廉价的中国商品和华工给美国人民带来了福利,能够增加美国商品的竞争力,是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的,而排华法案违反了自由竞争的原则,也违背自由民主的原则,希望美国有关方面能从大局和长远出发,废除不合理的排华法案,也希望美国报界的朋友们能鼎力相助。云云。
有人问了一个关于投资的话题:“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回答是热烈欢迎这个欧美企业来中国投资,我们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引商、稳商、亲商、富商”的发展氛围,促进招商引资,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因为“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而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都是非常富余的。这也是你们美国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总之,我们清国是非常欢迎外来投资的,当然,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产业我们是要自己控制的。
有人问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心想,我们又不是没有报纸,还要引进你们的做什么?我知道你们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批评我们的报纸成了政府的传声筒,失去了报纸的意义,但是先生们,这都怪中国的编辑们,“他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讲真话时非常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事实”,“因此他们办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对此,我作为政府管理者也是非常遗憾的。好一个障眼法,一下子就将自己进行新闻管制的责任给掩盖了!
由此可见,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可能不尽准确。梁说:“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曰: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此近日举国谈时务者所异口同声,而李鸿章实此一派中三十年前之先辈也。是所谓无颜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其适形其丑,终无所得也,固宜。”看看李鸿章面对记者谈笑风生,还有什么他不明白的,虽说人家李鸿章可能不如你梁启超会几句外语,但是千万别以为你搞的那套他不懂,要不他怎么会对你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呢。我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你该干嘛就干嘛去吧。
第10节:痞子手段能用多久
(四)痞子手段能用多久
当曾国藩对“天津教案”颇感棘手时,李鸿章几次去信建议说与洋人打交道要“参用痞子手段,不宜轻以一死塞责”。“鸿章前云痞子手段,我于尽情尽礼后,若再以无理相干,只有一拼而已。”
李鸿章一生外交败笔无数,可能跟他这个指导思想有关,殊不知弱国无外交,什么“原则上”“基本上”骗骗中国的老百姓还可以,洋人可不吃这一套,所以痞子手段纵能起一时之效,却最终会害了自己。
第二次鸦片战争,庚子事件,都跟清政府耍痞子手段有关。所以,对清政府来说,痞子手段是不灵的,最好还是使“孙子手段”,就像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一样。不过,中国人好面子,恐怕永远都当不得“孙子”,可是现实世界强者如林,个个都是大爷,于是只好变通,产生无数的阿Q。传说当年洋人大摇大摆进入总理衙门,要这要那,清政府官员无不唯唯诺诺,点头称是,等送洋人走的时候却不让其走正门而让其走偏门,认为这样洋人就没了面子(当然不敢让洋人知道实情),洋人既然没了面子那么我们就有了面子。于是心理平衡,该做官的继续做官。
李鸿章为什么会有“痞子手段”的感悟呢?他这种“领导艺术”的体会是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可能和其在上海与“洋枪队”打交道的经历有关。
清政府对外国老大们的态度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是不自量力,想灭了这些个来抢地盘的“蕞尔小邦”,打仗前还鼓励手下放开手干,“不怕卿等孟浪,就怕卿等畏葸”,一副要把外国人往死里整的架势。这时候谁要是不识时务,提出什么“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多半会被砍了祭旗。可惜是眼高手低不切实际,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败于英、法联军,连京城也被人给占了去,咸丰老头儿逃到热河;而太平天国洪天王此时仍然人气很旺,占了清政府的半个场子,双方实力基本均衡,互有胜负。面对这种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局面,清政府只好低下身子与外国人谈判。没想到绝处逢生,原来外国老大们与当年自己“入关”时完全不同,并非要取而代之,而主要是为了通商谋利,挣几个钱花花,所以自我安慰“夷人不足虑”。阿Q思想之严重可见一斑,明明是人家不想弄死你,捡了条小命,却偏偏要说什么不足虑,你有本事倒虑给我们看看。后来清政府进一步确定了“中外和好”、借兵消灭太平军的战略指导思想。不过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太平天国一灭,清政府马上就解散洋枪队,虽然外国人并无夺取政权的意思,但是清政府这个习惯于带领队伍打家劫舍的流氓实在不放心还有另一股打家劫舍的强盗存在。
方针路线一出,下面积极拥护,其中最为积极踊跃的,当属与自己利益最为密切、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官绅。在朝廷对外基本国策还没有发生转折时,为图自保,组建了什么“中外会防局”,开始借用洋兵“协防”。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了著名的“洋枪队”,以西洋人为各级军官,以中国人为士兵组建了这支奇特的部队。为了能让华尔死心塌地为朝廷卖命,也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这支部队,时任苏松粮储道、“综理夷务”的杨坊还采用“和亲政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华尔为妻。这对中外结合的夫妻感情怎么样,历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不过这个女人的命运可以说是不幸的,因为不久她的外国老公就在战场上战死了,取得了一名职业军人的最好归宿。为了给颓废的局势增加一点亮彩,也为了给自己来点心理安慰,江苏巡抚薛焕给这支洋枪队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常胜军”,派吴煦督带,杨坊会同华尔管带。“常胜军”果然厉害,在上海附近与太平军作战多次,凭借着先进的武器,打了不少胜仗,守住了上海。1862年9月,华尔在一次战斗中被太平军打死。华尔死后,清政府又任命美国人白齐文为管带。此人和很有职业道德的华尔相比纯粹就是一美国流氓,后来还投靠了洪天王,是个典型的二五仔。李二先生率领他的“瘪三团”到上海后,从来没有与洋人打过交道的他必须直接面对洋人,尤其是“常胜军”,因为他现在还需要他们的帮助共同对抗太平军。
但是与华尔和“常胜军”有过几次接触后,李二先生实在难以理解外国军人在个人生活上的放荡。在给曾老师的信中将其讥之为“蠢然一物”,认为常胜军“弁目百数十人,均系外国流氓”。不过,流氓归流氓,“常胜军”的战斗力可不是吃素的,人少枪多,火力密集,多次打退洪天王的“人海战术”,让我们的李二先生大为吃惊。他的脑袋瓜子快速转动,知道现在这种人绝对得罪不起,不仅如此,还要“全神笼络之”,以为己用。但是世上稍微有点斤两的人都很高傲,“常胜军”也一样。《李鸿章克复苏州战图》自从多次打退太平军进攻,守住上海后,这帮人就比麦克阿瑟还牛,自以为老子天下无敌,没有老子,你们早就完了。专恣跋扈、狂傲不驯,对清廷官员,一百个看不起,清廷官员们只能大把撒银子,对于“常胜军”的内部事务,根本不能过问,更不用说领导了。因此,李二先生感到“常胜军”固然对镇压太平军有用,但有可能对他本人权势及清政府造成威胁,所以一直伺机对其加以抑制,并想一石二鸟,借此也让吴煦、杨坊回家吃老米。我们的李二先生比吴煦、杨坊高明也就在高明在这。此两人为利用“常胜军”保卫上海可谓尽心尽力,费尽心思,其中杨坊后来还因为粮饷问题被白齐文暴打一顿,可以说是受尽委屈。没有他们,上海早完了。但是他们没能看穿朝廷的心思,洋兵的力量是要借用的,但是也不可不防,太祖以前可就是以借兵的名义入关夺得天下的。而我们的李二先生却非常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一方面对“常胜军”“全神笼络之”,以为己用;另一方面却处处设防,加以抑制。痞子手段正好派上用场。
1863年2月,李鸿章率淮军伙同“常胜军”以上海为基地,向西进军,攻克太仓、昆山。而后,淮军又向北攻占江阴、无锡等地,转进向西包围了苏州。苏州是太平军的战略重地,李秀成一心想将其建成第二个“南京”,因此准备非常充分,城中粮食弹药很充足。守城的太平军士气也很高,大有浴血奋战到底的态势,所以苏州城久攻不下。尽管如此,此时对于清军来说,形势应该还算是一片大好,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洪大天王的场子看来支撑不了多久了。胜利的前夕,人们往往会产生很多想法。我们的李二先生也一样,他既想快点攻下苏州又生怕“常胜军”实力太强,抢了他攻下苏州这份大功。与他一同围攻苏州的戈登认为苏州城太大,“常胜军”人数太少,要求再招洋兵,以便迅速攻下苏州。而李二先生则唯恐“常胜军”因人员充足可以单独攻下苏州,所以拒绝了戈登的要求。
不过在戈登的再三要求下,李只得同意“常胜军”再招一百人,但是却附加了以下几条非常苛刻的条件:无论是否攻克苏州,这一百名新招洋兵在一个月后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