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公主和太子姐弟二人,往往是有求必应。
就这样,严道育顺利地离开了奚官。在王鹦鹉的帮助下,严道育身着黄衣,装束作天师模样,然后来到了公主的住处。严道育进入公主卧内的时候,太子刘劭也来看望他的病弱的姐姐。王鹦鹉介绍后,严道育行了礼,然后就对公主说:
“妾所信奉的天神,当为公主赐予符应!”
公主躺在病榻上,对她是否有什么道术还将信将疑,只不置可否地听着,也没太把她的话当回事。晚上,公主仍躺在病榻上,但见流光相随,状若萤火,随即看到萤火流入巾箱。公主甚感惊奇,就在侍婢王鹦鹉的搀扶下走近巾箱;打开它,看那萤火已经化为双珠,双珠青圆可爱。
公主于是视严道育为奇人,次日晨就派人叫来太子。太子到了以后,公主以一种极虔诚的态度把昨晚萤火化双珠一事向太子描述了一番。太子把玩着那青圆可爱的双珠,如同亲历其事,连称“佩服”。自此,公主及太子一并信惑严道育,称她为“天师”——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传道于汉水、沔水之间,信奉者尊崇张道陵为“天师”。也自此,太子与严道育的来往已不限于只在公主府邸:严道育频频出入东宫,和太子的关系很快上升到火热的程度。
太子刘劭既已二十八岁了,却不能参与朝政,不免心怀怨望;对力主北伐的当政要人江、徐,他也是恨之入骨,他认为江、徐的赞同皇上,全是附和讨好,是典型的谄谀之臣,而这类人竟然成了皇上的股肱之臣,真是国家之大不幸,因此,他每每在公开的场合形于声色。刘义隆对此多少有些觉察,为了弥缝他们的关系,就特意做主为太子劭的长子刘伟之聘娶了江湛的女儿。虽然如此,太子知道这不能违拗,于是阳奉阴违,实际上却根本不买这个帐,心中早把它看作是权宜之计:待到来日,再作打算!
自有了始兴王的参与,太子在东宫内外,又有许多恶事。他们兄弟二人一边作恶,一边妄想着使诸多不法之事不让皇上知道。可怎样才能做到呢?自从有了“天师”严道育,他们觉得过去那些搅得让人不能安身的担忧都是多余的。严道育既是巫师,那就让她挥她的特长:歌舞祝诅,不舍昼夜。严道育也信誓旦旦地宽慰他们兄弟二人:
“殿下托付的事,已向上天陈请,必不使诸事泄露!”
听了天师的话,兄弟二人眉开眼笑,也因此,太子更加喜欢这个二十来岁的女巫了。年轻貌美的女人见得多了,太子有时也就看得淡了;但对严道育这个有着奇异法术的女子,他就不这样看了:她能上通天神,自然与一般女子不同了!很快的,严道育就成了太子的编外妃嫔——尽管她有自己的男人,她的男人还在尚方服苦役。带着一种近乎对神灵的崇敬,太子每每在伏压于她的玉体上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近乎眩晕般的*,仿佛自己一旦与她的身体交接了,自己也就通了灵似的。
严道育所收获的喜悦完全出了她的想象:由奚官而公主府邸,由公主府邸而太子东宫;再由东宫的女巫,又一跃而为太子的“编外姬妾”,且是一个能令太子神魂颠倒言听计从的“编外姬妾”!她所收获的喜悦,让她不忘所自,她要重谢王鹦鹉;她所收获的喜悦,又让她更加忠诚地为太子劭兄弟卖力。
严道育揣知了太子的心事,那是在一次与太子的**之后。
那时始兴王刘濬到东宫来混日子,而太子正和严道育缠绵在一起;始兴王已经等了一个时辰了,太子才懒洋洋地出来,身体的疲惫还没有恢复,严道育也衣衫不整地跟了出来——她和太子的事,是从来不避这个手足兄弟的。太子抱怨说:“我都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了!要做一辈子的太子吗?”始兴王没有接话,因为这话不太好接,太子又说:“前朝一百多年……就连孙吴在内,也没有谁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只有秦皇、汉武做了几十年的皇帝,可他们毕竟是秦皇、汉武……北伐一败涂地……谁能和秦皇、汉武比!”始兴王肚里多少还有点墨水,他知道孙权做了三十年皇帝,刘禅竟做了四十年的皇帝;但他不想引起太子的不快,再说,要是说了刘禅,兄长说不定会把自己也臭骂一通:“扶不起的阿斗哪能算作一个帝王!”始兴王只是默默地听着,习惯性地谄笑着。
太子刘劭的这种怨望不止一次在严道育面前流露过,作为天师,严道育就要用自己的神功帮助并成全太子:她让王鹦鹉的养子陈天兴在外面找来一个玉工,许以高价,按皇上形状刻了一个玉人,然后又让宁州所献宦官庆国悄悄地把玉人埋在后宫的含章殿前。
第一三五章 南国太子和其“天师”(下)
起初,东阳公主有一个家奴叫陈天兴,年十一二,还不到二十岁的王鹦鹉就收他做养子。。等到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陈天兴看上去就像是个十七八岁的壮小伙;自然地,寂寞着的王鹦鹉就与他偷起情来。后来,公主卧病在床,王鹦鹉就偷偷地让他陪自己过夜。公主的事大都由王鹦鹉做主,因此她在下人面前往往说一不二,有时不高兴了甚至可以把人撵走,下人都怕她,所以公主一直被蒙在鼓里。而身任侍中的公主夫婿王僧绰深受皇上器重,又因家大业大,自然也顾不到下人这一层。
不久,东阳公主病逝。按规定,那些侍奉公主的年龄大的侍婢都应出嫁,太子担心王鹦鹉既参与巫蛊诸事,就应该为她安排一个稳妥的去处。安排到哪里去呢?他和始兴王商讨着。始兴王看她颇解风情,就开始打起了小算盘,最终,他们决定把她嫁给始兴王的府佐吴兴人沈怀远做妾。既做了安排,为防万一,严道育还特意去宽慰王鹦鹉说这一切不过是权宜之计;王鹦鹉听了她的话,心知肚明,也就毫无委屈地嫁人为妾了。
接着,在严道育的怂恿下,太子劭又把陈天兴招入东宫,并委任他为东宫卫队的一个队主。陈天兴原只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奴才,过去每当受主子的指使让他到东宫送这取那的时候,看到那些身着袴褶、手执长戟的士兵,他都会羡慕得要命;现在听说让他担任东宫的队主,他竟然没有任何反应,他以为说的是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等到确信这是一件真事的时候,自觉已经一步登天的他,立即跪下对太子誓说:“从今而后,太子让奴死,奴不敢一愣神!”
诸事部署得严丝合缝,消息也都封锁得密不透风,这让太子和始兴王兄弟二人好不得意:他们就此相信,没有什么做不成的大事!
太子要重谢严道育。可怎样谢这位天师呢?
太子于元嘉十五年四月纳前黄门侍郎殷淳女为妃。殷淳于元嘉十一年病亡,时年三十三;殷淳父殷穆曾任护军将军、右光禄大夫、始兴王师,在主持完孙女的婚事后不久他也病亡了。如今,殷家只有太子妃的叔父殷冲在东宫任太子中庶子。
此日,殷妃让自己的侍婢运儿去后面的秋云殿为尚在襁褓中的四儿拿一个肚兜。运儿准备经过望春楼时,看到通向望春楼的几道门都有太监把守着,问他们,他们只说正有事,所有人都不得经过;运儿细问什么事,那小太监就憨憨地说:“不让说,反正是喜事儿。”运儿纳闷着。她平日总在殷妃身边,东宫里有什么大喜事,殷妃知道的,她一般也都知道,可今天是什么喜事呢?是喜事却不让人知道,神神秘秘的。运儿带着一肚子疑惑,回去禀告了殷妃。殷妃一听说望春楼,立即想到那里现正住着太子奉之如神灵的一个女巫。莫非要做什么通天的法事?可这又怎么能叫喜事呢?
殷妃也疑惑着。她让运儿去叫在太子身边侍候的小黄门李木,问问他,也许能知道。运儿绕了一大圈,费了大周折才找到李木;但李木一听说是殷妃叫自己去,心里就知道了个大概,于是就找借口不愿去。太子妃叫他他都不愿去!运儿本想说几句狠话吓吓他,看他还来不来,没想到李木却先说了一句:“谁也不能说。谁说谁去死!”
运儿更纳闷了,就回去把这话告诉了殷妃。殷妃坐不住了,倒不是气愤一向还算乖巧的李木竟敢推三阻四地不来,而是要去一探究竟,看看是什么喜事说出来就是一个死。为了看个真实,殷妃没有惊动任何人,就悄悄地带着运儿绕道来到了集翠阁。透过集翠阁的后窗,他们看到了一个婚娶的仪式。
一个假扮作皇帝使者模样的人照着版文(木简上的文字)宣读:
“皇帝曰:咨某官某姓之女,有母仪之德,窈窕之姿,如山如河,宜奉宗庙,永承天祚!今使使持节司徒某、太常某,以礼纳徵。”
另一个扮作女方主人作答:
“奉典皇帝嘉命,降婚陋族,崇以上公,宠以典礼,备物典策。钦承旧章,肃制。”
殷妃震怒了。她也看不下去了。太子又纳妃了吗?那我又是谁?她气得糊涂了。太子不但又纳了妃,而且使者所读版文上竟然是“皇帝曰”!是皇帝的旨意吗?是太子自己要做皇帝了吗?究竟生了什么事?——太子如果没有即大位,却说“皇帝曰”,岂不是天有二日?太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
殷妃让运儿快快去把李木叫来问个究竟。因担心李木不来,运儿还没有离开,她又补一句:
“李木再不来,让他死在今日!”
“让他死在今日”这句话起了作用。过了一会,李木战战兢兢地来到了殷妃面前跪地磕头。
“出什么事了?”殷妃厉声问。
“奴只有一死了:说出来,殿下让奴死;不说的话,妃母让奴死!奴今日死无葬身之地了!”李木一边哭,一边说。
“如实说来,保你不死。”殷妃宽慰他。
李木这才抬头看看妃母,身体哆嗦着,断断续续地说:
“把六礼……殿下说,在今日把六礼都浓缩在……在今日完了,算是一个仪式……”
“纳的是谁呢?”运儿代妃母问。
“天师……就是那个严道育……女巫……”
“还有呢?”
“六礼就要完了。就只剩最后一项‘亲迎’了。”
李木所谓六礼,是指古代婚礼中的六个步骤:一是纳采,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二是问名,男方具书托媒请问女子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女方回书具告;三是纳吉,男方占卜得吉兆,备礼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四是纳徵,即纳币,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到女家,女家受物回书,婚姻就定了;五是请期,男家行聘之后,占卜得吉日,使媒人赴女家告成婚日期,形式上似由男家请求女家;六是亲迎,夫婿亲到女家,迎新娘入室,行交拜合卺之礼。
当李木说就剩最后一项“亲迎”仪式的时候,运儿建议似的对殷妃说:
“要不去看看他们怎么‘亲迎’?”
“别恶心了!”心高气傲的殷妃仿佛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元嘉十五年四月,皇太子纳妃的仪式,六礼文与皇帝纳皇后的礼文完全相同。成婚之日,百官上礼,然后皇家在太极殿西堂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二宫队主、副,司徒、征北、镇南三府佐,扬、兖、江三州纲,彭城、江夏、南谯、始兴、武陵、庐陵、南丰七诸侯国侍郎以上,以及在京都的诸二千石官员都出席了盛会。那是一个隆重而又热闹的婚礼,那是太平盛世里一次盛大的庆典,那也让殷妃倍感荣耀。
可是现在……太子将来要是真的即大位了一切又将会怎样?要把这事禀告皇上吗?告了,太子私定大事是一重罪,而冒充皇上则是一重死罪!到那时,这四个儿子又将如何?幼子还在襁褓中,“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若不告,将来的皇后又怎能轮到自己?要和皇家离绝吗?而自己的娘家除了只有一个叔叔……
殷妃陷入茫然之中。
第一三六章 拓跋焘思念被杀的太子
崔浩被诛之后,拓跋焘每每想起他,心中就充满悔意。。崔浩死后,他的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就常为拓跋焘出谋划策,魏的军国谋议常出于李孝伯。其时李孝伯出视北部州郡,途中病危,有人传言他已死,拓跋焘信以为真就哀悼他,说:“李宣城可惜!”过了一会儿,他又改口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可是,错杀崔浩,并非拓跋焘唯一的悔恨,其实更有甚者。
自从杀了太子晃以后,拓跋焘渐渐知道太子无大罪,因此心中常怀悔恨。那一日,拓跋焘在随从的陪同下到园林中去转悠。他看到有一猿不同于他猿:它不停地跳着,又不停地悲鸣,鸣声凄哀。他就问侍从原因,园中的官员就告诉他“猿子前日坠崖而死”。拓跋焘听了这话,一下子想起了太子,就站定了,脸上浮现出悲容,然后再无兴致游赏,转身离开了。
当日午后,拓跋焘因想念太子而想起了前太子太傅、著作郎高允,于是传诏高允入殿。
自太子被杀后,高允已经很久没有晋见皇上了。高允步入殿堂,从远处一见拓跋焘,就泪流不止。待他行礼完毕,拓跋焘也陪着这位老臣流泪,一句话也说不出。过了一会儿,君臣都未交一言,拓跋焘就示意他离开了。
左右侍从不解其意,窃窃私语。
“以前高允入宫,往往晨时入暮时出;今日不交一言,陛下就示其离开。”
“高允无端悲泣,令陛下哀伤,何故?”
拓跋焘隐约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就把他们召到跟前,说:
“你等不知高允何故悲泣?”
“臣等见允无言而悲泣,陛下也为之悲伤,因此私语。”
“朕知道。崔浩被杀时,高允也应死,赖太子苦谏,这才得免。今日无太子,高允见朕才如此悲伤。”
众人这才明白。同样侍立于侧的中常侍宗爱见拓跋焘陪高允一同流泪,背上的汗水也涔涔地流下来了。良久,也许是考虑到宗爱在侧不便多言,拓跋焘就仿佛自言自语似的说:
“你等并不知高允往时何故晨入暮出。君和父,是一样的。父有过,子为何不作书于众前劝谏,而于家内私室劝谏?只因父是至亲,担心父恶彰显于外。至于事君,也是如此。君有过,臣不能面陈,而上表于朝臣前显谏,是想扬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是忠臣所应为?像高允这样,才是真的忠臣!朕有过,高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有不乐闻者,高允有时自晨至暮侃侃而谈。如此,朕闻己过,而天下不知,高允不忠吗?”
想到与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已位至大官,封侯,就连高允昔日手下的许多差吏如今官至刺史、太守的也有数十百人,而高允仍为郎官,二十七年没有提升,拓跋焘似觉意犹未尽,又说:
“你等在朕左右,只等候朕喜乐时要官求爵,朕没有听到一句规正的话;你等手持刀戟侍朕左右,只有站立之劳,都位至公卿。高允执笔辅佐我国家数十年,出力不小,不过只是一介郎官。你等心不愧吗!”
与高允一同被征为中书博士的游雅,曾任东宫内侍长,后来升任太子少傅,又曾与高允同为著作郎,如今已被封侯,任秘书监,此时也陪侍在左右。听了皇上盛赞高允,他也颇有感慨:
就这样,严道育顺利地离开了奚官。在王鹦鹉的帮助下,严道育身着黄衣,装束作天师模样,然后来到了公主的住处。严道育进入公主卧内的时候,太子刘劭也来看望他的病弱的姐姐。王鹦鹉介绍后,严道育行了礼,然后就对公主说:
“妾所信奉的天神,当为公主赐予符应!”
公主躺在病榻上,对她是否有什么道术还将信将疑,只不置可否地听着,也没太把她的话当回事。晚上,公主仍躺在病榻上,但见流光相随,状若萤火,随即看到萤火流入巾箱。公主甚感惊奇,就在侍婢王鹦鹉的搀扶下走近巾箱;打开它,看那萤火已经化为双珠,双珠青圆可爱。
公主于是视严道育为奇人,次日晨就派人叫来太子。太子到了以后,公主以一种极虔诚的态度把昨晚萤火化双珠一事向太子描述了一番。太子把玩着那青圆可爱的双珠,如同亲历其事,连称“佩服”。自此,公主及太子一并信惑严道育,称她为“天师”——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传道于汉水、沔水之间,信奉者尊崇张道陵为“天师”。也自此,太子与严道育的来往已不限于只在公主府邸:严道育频频出入东宫,和太子的关系很快上升到火热的程度。
太子刘劭既已二十八岁了,却不能参与朝政,不免心怀怨望;对力主北伐的当政要人江、徐,他也是恨之入骨,他认为江、徐的赞同皇上,全是附和讨好,是典型的谄谀之臣,而这类人竟然成了皇上的股肱之臣,真是国家之大不幸,因此,他每每在公开的场合形于声色。刘义隆对此多少有些觉察,为了弥缝他们的关系,就特意做主为太子劭的长子刘伟之聘娶了江湛的女儿。虽然如此,太子知道这不能违拗,于是阳奉阴违,实际上却根本不买这个帐,心中早把它看作是权宜之计:待到来日,再作打算!
自有了始兴王的参与,太子在东宫内外,又有许多恶事。他们兄弟二人一边作恶,一边妄想着使诸多不法之事不让皇上知道。可怎样才能做到呢?自从有了“天师”严道育,他们觉得过去那些搅得让人不能安身的担忧都是多余的。严道育既是巫师,那就让她挥她的特长:歌舞祝诅,不舍昼夜。严道育也信誓旦旦地宽慰他们兄弟二人:
“殿下托付的事,已向上天陈请,必不使诸事泄露!”
听了天师的话,兄弟二人眉开眼笑,也因此,太子更加喜欢这个二十来岁的女巫了。年轻貌美的女人见得多了,太子有时也就看得淡了;但对严道育这个有着奇异法术的女子,他就不这样看了:她能上通天神,自然与一般女子不同了!很快的,严道育就成了太子的编外妃嫔——尽管她有自己的男人,她的男人还在尚方服苦役。带着一种近乎对神灵的崇敬,太子每每在伏压于她的玉体上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近乎眩晕般的*,仿佛自己一旦与她的身体交接了,自己也就通了灵似的。
严道育所收获的喜悦完全出了她的想象:由奚官而公主府邸,由公主府邸而太子东宫;再由东宫的女巫,又一跃而为太子的“编外姬妾”,且是一个能令太子神魂颠倒言听计从的“编外姬妾”!她所收获的喜悦,让她不忘所自,她要重谢王鹦鹉;她所收获的喜悦,又让她更加忠诚地为太子劭兄弟卖力。
严道育揣知了太子的心事,那是在一次与太子的**之后。
那时始兴王刘濬到东宫来混日子,而太子正和严道育缠绵在一起;始兴王已经等了一个时辰了,太子才懒洋洋地出来,身体的疲惫还没有恢复,严道育也衣衫不整地跟了出来——她和太子的事,是从来不避这个手足兄弟的。太子抱怨说:“我都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了!要做一辈子的太子吗?”始兴王没有接话,因为这话不太好接,太子又说:“前朝一百多年……就连孙吴在内,也没有谁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只有秦皇、汉武做了几十年的皇帝,可他们毕竟是秦皇、汉武……北伐一败涂地……谁能和秦皇、汉武比!”始兴王肚里多少还有点墨水,他知道孙权做了三十年皇帝,刘禅竟做了四十年的皇帝;但他不想引起太子的不快,再说,要是说了刘禅,兄长说不定会把自己也臭骂一通:“扶不起的阿斗哪能算作一个帝王!”始兴王只是默默地听着,习惯性地谄笑着。
太子刘劭的这种怨望不止一次在严道育面前流露过,作为天师,严道育就要用自己的神功帮助并成全太子:她让王鹦鹉的养子陈天兴在外面找来一个玉工,许以高价,按皇上形状刻了一个玉人,然后又让宁州所献宦官庆国悄悄地把玉人埋在后宫的含章殿前。
第一三五章 南国太子和其“天师”(下)
起初,东阳公主有一个家奴叫陈天兴,年十一二,还不到二十岁的王鹦鹉就收他做养子。。等到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陈天兴看上去就像是个十七八岁的壮小伙;自然地,寂寞着的王鹦鹉就与他偷起情来。后来,公主卧病在床,王鹦鹉就偷偷地让他陪自己过夜。公主的事大都由王鹦鹉做主,因此她在下人面前往往说一不二,有时不高兴了甚至可以把人撵走,下人都怕她,所以公主一直被蒙在鼓里。而身任侍中的公主夫婿王僧绰深受皇上器重,又因家大业大,自然也顾不到下人这一层。
不久,东阳公主病逝。按规定,那些侍奉公主的年龄大的侍婢都应出嫁,太子担心王鹦鹉既参与巫蛊诸事,就应该为她安排一个稳妥的去处。安排到哪里去呢?他和始兴王商讨着。始兴王看她颇解风情,就开始打起了小算盘,最终,他们决定把她嫁给始兴王的府佐吴兴人沈怀远做妾。既做了安排,为防万一,严道育还特意去宽慰王鹦鹉说这一切不过是权宜之计;王鹦鹉听了她的话,心知肚明,也就毫无委屈地嫁人为妾了。
接着,在严道育的怂恿下,太子劭又把陈天兴招入东宫,并委任他为东宫卫队的一个队主。陈天兴原只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奴才,过去每当受主子的指使让他到东宫送这取那的时候,看到那些身着袴褶、手执长戟的士兵,他都会羡慕得要命;现在听说让他担任东宫的队主,他竟然没有任何反应,他以为说的是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等到确信这是一件真事的时候,自觉已经一步登天的他,立即跪下对太子誓说:“从今而后,太子让奴死,奴不敢一愣神!”
诸事部署得严丝合缝,消息也都封锁得密不透风,这让太子和始兴王兄弟二人好不得意:他们就此相信,没有什么做不成的大事!
太子要重谢严道育。可怎样谢这位天师呢?
太子于元嘉十五年四月纳前黄门侍郎殷淳女为妃。殷淳于元嘉十一年病亡,时年三十三;殷淳父殷穆曾任护军将军、右光禄大夫、始兴王师,在主持完孙女的婚事后不久他也病亡了。如今,殷家只有太子妃的叔父殷冲在东宫任太子中庶子。
此日,殷妃让自己的侍婢运儿去后面的秋云殿为尚在襁褓中的四儿拿一个肚兜。运儿准备经过望春楼时,看到通向望春楼的几道门都有太监把守着,问他们,他们只说正有事,所有人都不得经过;运儿细问什么事,那小太监就憨憨地说:“不让说,反正是喜事儿。”运儿纳闷着。她平日总在殷妃身边,东宫里有什么大喜事,殷妃知道的,她一般也都知道,可今天是什么喜事呢?是喜事却不让人知道,神神秘秘的。运儿带着一肚子疑惑,回去禀告了殷妃。殷妃一听说望春楼,立即想到那里现正住着太子奉之如神灵的一个女巫。莫非要做什么通天的法事?可这又怎么能叫喜事呢?
殷妃也疑惑着。她让运儿去叫在太子身边侍候的小黄门李木,问问他,也许能知道。运儿绕了一大圈,费了大周折才找到李木;但李木一听说是殷妃叫自己去,心里就知道了个大概,于是就找借口不愿去。太子妃叫他他都不愿去!运儿本想说几句狠话吓吓他,看他还来不来,没想到李木却先说了一句:“谁也不能说。谁说谁去死!”
运儿更纳闷了,就回去把这话告诉了殷妃。殷妃坐不住了,倒不是气愤一向还算乖巧的李木竟敢推三阻四地不来,而是要去一探究竟,看看是什么喜事说出来就是一个死。为了看个真实,殷妃没有惊动任何人,就悄悄地带着运儿绕道来到了集翠阁。透过集翠阁的后窗,他们看到了一个婚娶的仪式。
一个假扮作皇帝使者模样的人照着版文(木简上的文字)宣读:
“皇帝曰:咨某官某姓之女,有母仪之德,窈窕之姿,如山如河,宜奉宗庙,永承天祚!今使使持节司徒某、太常某,以礼纳徵。”
另一个扮作女方主人作答:
“奉典皇帝嘉命,降婚陋族,崇以上公,宠以典礼,备物典策。钦承旧章,肃制。”
殷妃震怒了。她也看不下去了。太子又纳妃了吗?那我又是谁?她气得糊涂了。太子不但又纳了妃,而且使者所读版文上竟然是“皇帝曰”!是皇帝的旨意吗?是太子自己要做皇帝了吗?究竟生了什么事?——太子如果没有即大位,却说“皇帝曰”,岂不是天有二日?太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
殷妃让运儿快快去把李木叫来问个究竟。因担心李木不来,运儿还没有离开,她又补一句:
“李木再不来,让他死在今日!”
“让他死在今日”这句话起了作用。过了一会,李木战战兢兢地来到了殷妃面前跪地磕头。
“出什么事了?”殷妃厉声问。
“奴只有一死了:说出来,殿下让奴死;不说的话,妃母让奴死!奴今日死无葬身之地了!”李木一边哭,一边说。
“如实说来,保你不死。”殷妃宽慰他。
李木这才抬头看看妃母,身体哆嗦着,断断续续地说:
“把六礼……殿下说,在今日把六礼都浓缩在……在今日完了,算是一个仪式……”
“纳的是谁呢?”运儿代妃母问。
“天师……就是那个严道育……女巫……”
“还有呢?”
“六礼就要完了。就只剩最后一项‘亲迎’了。”
李木所谓六礼,是指古代婚礼中的六个步骤:一是纳采,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二是问名,男方具书托媒请问女子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女方回书具告;三是纳吉,男方占卜得吉兆,备礼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四是纳徵,即纳币,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到女家,女家受物回书,婚姻就定了;五是请期,男家行聘之后,占卜得吉日,使媒人赴女家告成婚日期,形式上似由男家请求女家;六是亲迎,夫婿亲到女家,迎新娘入室,行交拜合卺之礼。
当李木说就剩最后一项“亲迎”仪式的时候,运儿建议似的对殷妃说:
“要不去看看他们怎么‘亲迎’?”
“别恶心了!”心高气傲的殷妃仿佛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元嘉十五年四月,皇太子纳妃的仪式,六礼文与皇帝纳皇后的礼文完全相同。成婚之日,百官上礼,然后皇家在太极殿西堂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二宫队主、副,司徒、征北、镇南三府佐,扬、兖、江三州纲,彭城、江夏、南谯、始兴、武陵、庐陵、南丰七诸侯国侍郎以上,以及在京都的诸二千石官员都出席了盛会。那是一个隆重而又热闹的婚礼,那是太平盛世里一次盛大的庆典,那也让殷妃倍感荣耀。
可是现在……太子将来要是真的即大位了一切又将会怎样?要把这事禀告皇上吗?告了,太子私定大事是一重罪,而冒充皇上则是一重死罪!到那时,这四个儿子又将如何?幼子还在襁褓中,“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若不告,将来的皇后又怎能轮到自己?要和皇家离绝吗?而自己的娘家除了只有一个叔叔……
殷妃陷入茫然之中。
第一三六章 拓跋焘思念被杀的太子
崔浩被诛之后,拓跋焘每每想起他,心中就充满悔意。。崔浩死后,他的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就常为拓跋焘出谋划策,魏的军国谋议常出于李孝伯。其时李孝伯出视北部州郡,途中病危,有人传言他已死,拓跋焘信以为真就哀悼他,说:“李宣城可惜!”过了一会儿,他又改口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可是,错杀崔浩,并非拓跋焘唯一的悔恨,其实更有甚者。
自从杀了太子晃以后,拓跋焘渐渐知道太子无大罪,因此心中常怀悔恨。那一日,拓跋焘在随从的陪同下到园林中去转悠。他看到有一猿不同于他猿:它不停地跳着,又不停地悲鸣,鸣声凄哀。他就问侍从原因,园中的官员就告诉他“猿子前日坠崖而死”。拓跋焘听了这话,一下子想起了太子,就站定了,脸上浮现出悲容,然后再无兴致游赏,转身离开了。
当日午后,拓跋焘因想念太子而想起了前太子太傅、著作郎高允,于是传诏高允入殿。
自太子被杀后,高允已经很久没有晋见皇上了。高允步入殿堂,从远处一见拓跋焘,就泪流不止。待他行礼完毕,拓跋焘也陪着这位老臣流泪,一句话也说不出。过了一会儿,君臣都未交一言,拓跋焘就示意他离开了。
左右侍从不解其意,窃窃私语。
“以前高允入宫,往往晨时入暮时出;今日不交一言,陛下就示其离开。”
“高允无端悲泣,令陛下哀伤,何故?”
拓跋焘隐约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就把他们召到跟前,说:
“你等不知高允何故悲泣?”
“臣等见允无言而悲泣,陛下也为之悲伤,因此私语。”
“朕知道。崔浩被杀时,高允也应死,赖太子苦谏,这才得免。今日无太子,高允见朕才如此悲伤。”
众人这才明白。同样侍立于侧的中常侍宗爱见拓跋焘陪高允一同流泪,背上的汗水也涔涔地流下来了。良久,也许是考虑到宗爱在侧不便多言,拓跋焘就仿佛自言自语似的说:
“你等并不知高允往时何故晨入暮出。君和父,是一样的。父有过,子为何不作书于众前劝谏,而于家内私室劝谏?只因父是至亲,担心父恶彰显于外。至于事君,也是如此。君有过,臣不能面陈,而上表于朝臣前显谏,是想扬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是忠臣所应为?像高允这样,才是真的忠臣!朕有过,高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有不乐闻者,高允有时自晨至暮侃侃而谈。如此,朕闻己过,而天下不知,高允不忠吗?”
想到与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已位至大官,封侯,就连高允昔日手下的许多差吏如今官至刺史、太守的也有数十百人,而高允仍为郎官,二十七年没有提升,拓跋焘似觉意犹未尽,又说:
“你等在朕左右,只等候朕喜乐时要官求爵,朕没有听到一句规正的话;你等手持刀戟侍朕左右,只有站立之劳,都位至公卿。高允执笔辅佐我国家数十年,出力不小,不过只是一介郎官。你等心不愧吗!”
与高允一同被征为中书博士的游雅,曾任东宫内侍长,后来升任太子少傅,又曾与高允同为著作郎,如今已被封侯,任秘书监,此时也陪侍在左右。听了皇上盛赞高允,他也颇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