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ltgx.net!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华冠列绮筵,兰醑④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瑳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⑤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高宗李治。提起李治,人们常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窝囊废,差不多和后主刘禅等是一路的人。其实,纵观唐高宗一生,并无太大的过恶,也没有太荒唐的举止,如果写个“工作总结”的话,成绩倒有不少。在他统治的时期,曾派大将李勣为帅,一举征服高丽,实现了隋炀帝征兵百万、唐太宗数次讨伐也没有达成的目标。白江口一战,更是杀得倭人千余年来都不敢小看我们中华上国。这些事情虽然有唐太宗打下来的好基础,但应该说李治也是比较称职的守成之主,唐代疆域最大的时期就是在他治下的永徽之时。
  如果没有武则天乱政一事的话,他的声望肯定会和汉文景二帝相媲美。但从另一角度看,之所以出现武后专权乱政的局面,又和他过于“仁厚”有关。其实,如果李治是那种心狠手辣的人,十个武则天也是能除掉的。武则天在李治生前,虽然把持朝政有些过份,但恐怕还没有达到完全将李治玩于股掌之间的程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李治倒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好男人,好老公。当然,他的性格有些拖泥带水,类似《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那种人。这样的男人是理想的老公,可以相交的朋友,也会是个慈爱的好父亲,但这对于做皇帝来说却都是缺点。
  这首诗做于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七月,当时正是李贤刚刚被诬谋反,废去太子之位后。此时的唐高宗李治身体状态很不好。李弘不明不白地暴卒和李贤“谋反”被废这两件事对他的打击也是相当大。阴谋得逞的武则天大概是也想驱逐一下弥漫于宫庭中血腥阴郁的气息吧,于是给继位为太子的李显重新娶了一个妃子,这个太子妃就是后来的韦后。李显原来有过一个太子妃,姓赵。赵妃的母亲,是太宗的女儿常乐长公主,武则天对常乐长公主母女很讨厌,居然找个机会把赵妃关了起来活活饿死了。另外,武则天心爱的女儿太平公主也要下嫁给薛绍。太子公主,双喜临门,尤其太平公主更是深得武则天宠爱的女儿,这场皇家盛事,自然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可想而知,那时的长安城内,肯定是到处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据载,当时点的灯笼火把将道旁的树木都烤焦了,有的地方窄,过不去公主盛大的车驾,官府下令当场拆墙多处。
  当时的唐高宗李治恐怕也略为舒展了一下眉头,写了这篇《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皇帝带头,臣子们当然不敢落后,纷纷和诗称颂。全唐诗里有九篇《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这样的诗,分别为任希古、刘讳之、郭正一、胡元范等所作。这些诗当然都是大拍马屁之作,我们不看也罢。其中胡元范说的最为卑下,居然说“小臣同百兽,率舞悦尧年”,把自己和牲畜动物们归于一类。不过此人倒也不是无耻之辈,武则天时他坚称裴炎无罪,从而获罪流放琼州(今海南岛)并死在那里。
  李治这首诗,写得词藻华美,但其中却看不到盎然的诗意,从艺术角度来看,只能算二流的诗。这类诗常有“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之感。不过这首诗华丽中的苍白却正如当时的他——尊贵无比的皇袍中裹着的强自支撑的病弱之躯。然而,李治当时还不知道,此时太子李显所纳的这个王妃,后来会亲手在汤饼中下毒,将自己的儿子李显毒死。而女儿太平公主嫁的薛绍,也在七年之后,被武则天杖打一百,饿毙于狱中。豪华热闹、盛极一时的盛大婚礼后却是充满死亡色调的黑色阴霾,正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但李治当时还不会知道,如果他知道今后的种种结果,恐怕连哭还来不及呢。还哪里有兴致说什么“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①春秋时,周天子将嫁女于齐,鲁庄公受命代为主持王姬的婚事。逢国丧,所以派人先在城外筑馆招待王姬,再送到齐国和齐侯成婚。见春秋·庄公元年。后以鲁馆为嫁女外住的行馆。
  ②指“婺星”,为二十八宿之女星,列牵牛、织女之次,主人间布帛,又主女寿和人文等。
  ③通“旗”,古代的一种旗子。
  ④醑:美酒。
  ⑤庆叶:也是祝贺的词,如“庆叶重熙”、“庆叶弄璋”等。叶,此处读xie,和谐的意思。
  95:31:03 2007。5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嫁的盛景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大奸臣许敬宗的雅句
  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其一)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其二)
  《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
  这两首看起来比较清丽的五绝,谁写的?江湖夜雨在QQ线上问过几个好友,先声明不用搜索引擎,结果朋友们有的说像陶渊明的,还有的说是孟浩然的。看来这两首诗读起来还是挺不错的,江湖夜雨也有这种感觉。但这两首诗的作者却是《新唐书·奸臣传》里的人物——许敬宗。
  对于许敬宗,一般人主要是因为他曾大力赞同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而对其有些印象,他也被认为是武则天的得力走狗之一。江湖夜雨小时候看过一本小画书,是讲武则天的故事,书名也忘了,但最早知道许敬宗这个人名就是从这本小画册上看到的。画册上许敬宗是个獐头鼠目的老奸贼形象,正在那里摊开双手给众多等待上朝的大臣讲:“田舍翁多收了几斗麦子,还要换个老婆,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废一后,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在江湖夜雨的心中,许敬宗就一直是个大白脸奸臣,根本没有想到他也会做诗。
  后来才知道,许敬宗其实也算得上是三朝老臣,并非是新发迹的小丑似人物。许敬宗比李世民还要大七岁,和魏征是老同事,曾一起在李密手下当幕僚,后来又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许敬宗其实也相当有水平,比如李世民曾问过许敬宗:“我看你这人也不错,但为什么人家都说你不好?”许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看人家许敬宗这一篇话,比喻生动,说理透彻,还是相当有水平的。于是太宗听了,也点头赞许。
  不过许敬宗也是那种有文人之癖,轻狂傲慢的人。《刘梦得嘉话》云:“许敬宗轻傲,见人多忘,或谓之不聪。敬宗曰:‘卿自难记,若遇何、刘、沈、谢,暗中莫索著亦可识之。”意思是说许敬宗不大注重人际关系,不大认人。人家见许敬宗老记不住自己的名字,自然不高兴,就说他脑子不管用,许敬宗说:“不是我脑子不行,是你这人太不行,如果是何、刘、沈、谢(何晏、刘桢、沈约、谢眺都是前朝的著名文人),我黑影儿里摸索着也能认出他们来。”
  许敬宗不但狂傲,还喜欢说怪话。唐太宗率军征辽东时,城中矢石如雨,有一勇士率先冲锋,主帅李勣指着他对许敬宗说:“这人何等勇敢。”许敬宗按说随声附合就是了,但他却说:“头脑简单的人才这样不知死。”这话让李世民听到了,很不高兴,虽然没有像曹操以“乱我军心”的罪名将他杀掉,但许敬宗的官职晋升却是一直像蜗牛上树一样慢。许敬宗好容易熬了几年,却因在长孙皇后的丧礼上放声大笑而又前功尽弃。事情是这样的,长孙皇后开“追悼会”时,百官默哀致礼,许敬宗突然看到长得活像一只弥猴的欧阳询也穿戴整齐,一本正经地默哀,简直就是“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的生动写照,他不禁失声大笑。这一笑不要紧,唐太宗大怒,把许敬宗贬到洪州。到了李治继位后,许敬宗才又熬上了礼部尚书。在对待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许敬宗表示支持,并去劝说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大怒,将他狠熊了一顿。老许也是年纪一大把的人了,从此怀恨在心。
  唐高宗要废去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禇遂良等坚决反对,而重臣李勣持中立态度。老许瞅准时机,“挺身而出”,在朝堂上大造舆论,于是出现了前面所说小画书上的那一幕。其实许敬宗这些话也有很多破绽,如把高宗比喻成田间老农民,而且“富易妻”这样的行为在当时也不是很光彩的做法,比之前面和唐太宗说的“春雨如膏……”那一段话水平差了好多,简直是判若两人。
  但唐高宗当时正以武则天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看到群臣中居然有人支持废后的做法,而且许敬宗还毕竟是个参加“革命工作”很久的“老同志”,不禁大喜过望,也不计较老许的比喻是否粗鄙。从此老许深受高宗和武后信任,并派他搬倒了长孙无忌,老许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有人说老许谄害忠臣,乃是大奸大恶。但江湖夜雨觉得官场倾轧乃是家常便饭,长孙无忌也不是什么善人,他也诬陷过吴王李恪等人,再说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就算不谋反,但他有谋反的能力,这就是潜在的危险。正所谓“王莽谦恭未篡时”,长孙无忌是被端掉了,但如果他没有被端掉,以后会怎么样,难说。
  许敬宗曾主编整理过《晋书》,还有其他诸多文献,其实说来许敬宗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恶行,但人们因为他支持武后,所以千余年来一直被评为“奸臣”。有趣的是,有的书上把武则天评为杰出“女政治家”加以颂扬,而许敬宗照样还是奸臣角色。当然,并不是说许敬宗就是大好人,但许敬宗和武则天称帝后任用的来俊臣等那些牛鬼蛇神并不完全一样。许敬宗也没有活到武则天称帝,他死于高宗前面。当然他的寿数还是比较大的,终年八十一岁。
  我们看许敬宗写的这两首小诗,还是蛮不错的。第一首“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虽然不如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巧妙,但也是相当不错的两句。“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似乎也不弱于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看了这两首诗后,觉得岑参那首:“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也和这首有几分相似。凭心而论,许敬宗的这首诗,虽然算不上绝佳,也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我觉得之所以历代选本中都不选,主要还是因为许敬宗有奸臣之名,而将之摒弃了。
  105:31:03 2007。5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大奸臣许敬宗的雅句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笑里藏刀的“李猫”之名句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①影,好取洛川归。
  懒整鸳鸯被,羞褰②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堂堂词二首(一作题美人)》
  这两首五绝是李义府所作,和许敬宗的诗在同一卷。因为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哼哈二将”正是李义府和许敬宗,具体来说,率先打响废王皇后拥立武后“第一枪”的是人家李义府。许敬宗看到李义府这样做不但没有风险,反而官运亨通,于是才赤膊上阵。所以全唐诗的编者就理所当然地将他哥俩(不对,是爷俩,许敬宗要比李义府大二十多岁)放在一块了。说来李义府的诗似乎比许敬宗写得更好,上一篇江湖夜雨将许敬宗的诗评为中等偏上,但本篇中李义府的诗似乎已经达到一流的境界。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写得极佳,镂月作扇(唐代当属宫扇,圆形似月),裁云作衣,正是天仙气质,更毋需道些什么“柳眉杏眼”之类的庸俗词调,太白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与此类似,但凭心而论,从艺术性上来讲也没有强过李义府这两句。由此,李义府给我们留下一个成语“裁云镂月”。唐朝有个叫张怀庆的人,当个枣强尉这样的芝麻小官,却“好偷名士文章”。他读了李义府这一首诗后觉得不错,就每句添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充作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被当时的人传为经典笑话,由此可见李义府这首诗还是流传很广的。第二篇写得有些香艳,似乎是在写一个唐代美眉回味昨夜的销魂滋味。她懒洋洋地整理鸳被,撩起玳瑁装饰的大床的帐幕,可能是又想起昨天云雨时的情景,于是脸上又泛起红潮。春风也像个轻佻的男人一样吹进屋来,仿佛在寻香窃玉。虽然这诗写的有些“儿童不宜”,但艺术上还是挺成功的。说来李义府也是有才气的。
  当然,李义府相貌长得虽然很漂亮,但在历史上名声很不好,和许敬宗一样都归入了奸臣之列。《旧唐书·李义府传》说:“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意思是说,李义府表面上对谁都笑嘻嘻,但心地阴狠,稍有得罪他的地方,他就狠下刀子,暗中加害,是那种“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人。李义府因此又给我们留下一个成语——“笑里藏刀”。
  不过李义府虽然有“李猫”之称,但说来也奇怪,他对皇帝却挺横的。当年他初次见唐太宗时,太宗让他以“乌”为题作首诗,李义府牛叉得很,说道:“日里扬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好在唐太宗比较大度说:“我当全林借汝,岂独一枝耶?“——将把全部树枝借给你,岂止一枝,还封他为御史(此即《龙文鞭影》中“义府题乌”一典)。但这样的事情也就是碰上太宗这样宽宏的皇帝罢了。后来孟浩然也玩这一手,自鸣清高,说什么“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一听就火了,干脆让老孟一边歇着去了。还有一次是见唐高宗时,唐高宗说:“听说你儿子、女婿等都挺不规矩的,是说多方回护才没有治他们的罪,你要好好教训一下他们。”按说李义府赶快领情谢恩就得了呗,但李义府居然“勃然变色,腮颈俱起”,质问高宗:“谁告诉你的?”高宗说:“你不要问是谁说的,只看确实有没有这样的事。”李义府居然拒不松口认错,反而大模大样地走开了。高宗好脾气,也没有拿他怎么样。后来李义府越来越不像话,高宗才终于将他流放延州,李义府后来死于该处。
  李义府似乎也没有做过什么特大的坏事,比较著名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个女人叫淳于氏,当因犯奸而获罪被关在大牢里。李义府便利用职权将她捞了出来,并给她弄了一处大宅院,养起来成为他的外宅。但江湖夜雨觉得此事也并非是极大的过恶,淳于氏犯的只是通奸罪,依现代法律观点看,罪名根本不成立,而且李义府虽说是垂涎于她的美色,但却冒着危险将她救出来,也是相当有情意的。要是换个禽兽一般的男人,肯定会将她奸淫玩弄够了后就弄死灭口。这件事嘛,关键看怎么说,如果从“正面”宣传,那李义府这件事恐怕编成感人的风流佳话、爱情
相关阅读More+

宠王

六角雪

机械末日

兰帝魅晨

有龙

蜜汁鸭片

传说模拟器

止汶

强兵

冰风皇帝

怪物他只想做个好人2

咩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