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
李克用病死,其子李存勖继位后,减轻赋税,惩治贪官污吏;加紧练兵,严肃军纪。李存勖指挥晋军,攻打朱温,击败了梁军主力。朱温不久便被争权夺利的儿子发动政变杀死,李存勖趁机加紧灭梁步伐。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他派兵南下,攻灭了后梁。后唐统一了华北地区,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地域最大的一个政权。926年,李存勖死于兵变,其养子唐明宗继位。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乘后唐内乱,以出卖国土、认贼作父为代价,借助契丹的力量攻灭了后唐。936年,他接受契丹的册封,定国号为晋,建立后晋。45岁的石敬瑭为夺取帝位,竟恬不知耻地认34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做父亲,自称儿皇帝,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将每年向契丹贡帛30万匹。从此,契丹将燕云十六州作为南侵的根据地。北方险要地带燕云的失去,使中原门户大开,契丹不断南进扩张。大宋400年的命运也由此注定。
石敬瑭死后,他的继承者不肯向契丹纳贡称臣。耶律德光大怒,率领契丹大军向后晋发起进攻,后晋大将杜重威叛变投降,契丹攻下开封,后晋灭亡。947年,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定国号为大辽,企图永占中原。由于契丹兵时时掠夺,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契丹在中原无法立足,只得仓皇撤走。同年,刘知远乘辽军北撤之机,引兵南下,自立为帝,建立后汉。后汉皇帝因猜忌而大杀功臣,大将郭威被迫起兵,灭掉后汉,建立后周。周太祖郭威和继位的周世宗柴荣为扭转衰败的局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周世宗的改革和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提供了条件。
五代时中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止,但南方地区的各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争不多,政权内部朝代更换也不频繁,大多采取保境安民的措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许多地区稳步发展起来。因此,十国时期南方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甚至超过了北方中原地区。我国从唐朝后期起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同时文化重心也开始南移。南方的相对和平、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蕴含着安定统一的因素。
43。陈桥兵变
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将门之家,胆识过人,武艺超群。21岁时投奔郭威,成为郭威帐下的一名士兵。951年,掌握后汉军权的郭威,谎称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统军北征。后汉大军渡过黄河,到达澶州时将士们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郭威率军掉头南行,加后汉京师开封,建立后周。赵匡胤也逐步升为滑州副指挥。
不久,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即位,就是周世宗。柴荣有雄才大略,他南征北战,同时励精图治,革新政治。即位之初,北汉勾结契丹大举攻周,柴荣率军亲征。双方在高平大战,世宗亲冒矢石督战,当后周军队形势危急时,禁军将领赵匡胤和张水德拼死保护柴荣。高平大捷后,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高级将领,负责整编禁卫军。他精心挑选武艺超群的壮士,组成勇敢精锐的殿前诸班,这以后成了后周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世宗也由此开始了他“十年平定天下”的战略行动。几乎每次征战,赵匡胤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周世宗的得力虎将。正当柴荣开拓疆土、北征辽国时,不幸英年早逝。
世宗在征辽途中捡到一块木牌,上写“点检做天子”,心中就有几分猜忌。当时张永德任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他又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柴荣担心禁军将帅权势过重会发动政变,就匆匆撤掉了张永德,换上了赵匡胤。但这却使赵匡胤的实力更加雄厚,他做了禁军的最高统帅,掌握了后周军权。
柴荣死后,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当时,主少国疑,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后周局势不稳。赵匡胤野心急剧膨胀,他与其弟赵匡义、亲信赵普密谋策划兵变。他们把禁军中的统帅换上自己的亲朋故交。赵匡胤战功累累,对部下能够恩威并施,因此许多将士诚心归服。后周宰相范质性情率直、廉洁自持,根本无法左右乱世局面;禁军统帅韩通有勇无谋,不为军界所服,他的儿子曾劝他早日铲除赵匡胤,韩通却没有听从。
960年,赵匡胤使人谎报军情,说是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真假不辨,慌忙派遣赵匡胤出兵御敌。韩通的儿子见此形势,劝父亲趁赵匡胤入府辞行时杀掉他,但韩通没有答应。于是,赵匡胤顺利地率军出发了。当晚赵匡胤驻扎在开封20千米的陈桥驿。酒后,赵匡胤假装酒醉卧床睡觉。通晓天文的苗训声称天上出现两个太阳,那个正在上升的太阳是赵匡胤。
于是,全军都知道了上天的旨意,便鼓噪而起,嚷着要立新主。
赵匡义、赵普趁机推波助澜,与将领们商议兵变,将领们早有此心,同意立点检为天子。赵普以共保富贵为由,要士兵们听从指挥,并派人回京通知石守信、王审绮等做好内应准备。第二天清晨,呼声四起,声震原野。赵匡义叫醒赵匡胤,将他扶出来,将领们不容分说,就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赵匡胤为天子,众将士跪拜高呼万岁。赵匡撤假意拒绝后,宣布若要他做皇帝,必须听从他的命令:不得纵兵劫掠,对幼主、皇族、朝臣加以保护等。众将表示唯命是听后,赵匡胤带领禁军回开封。石守信等在城内接应。入城后,禁军秋毫无犯。后周文武大臣束手无策,只有韩通企图反抗,结果被杀。将士拥逼范质、王溥出来,他们后悔莫及,被迫承认赵匡胤代周自立。于是,赵匡胤登上皇位,宋朝正式建立。
赵匡胤仿效郭威澶州兵变,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开创了大宋的百年基业。
44。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用计夺了周朝江山,自己做了宋朝开国皇帝之时,正是重重矛盾交加之际,赵匡胤胸有成竹,勇敢地面对各种矛盾。
为了防止后周残余势力东山再起,他采取安抚策略,对周世宗的符皇后、刚做不几天皇帝的孩子柴宗训迁往西宫,进行封赏,命令有关人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对后周文武大臣仍旧留用;对拥护他称帝有功的人予以重赏: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张令锋为镇安军节度使,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赐皇弟赵匡义为殿前虞侯,改名光义。
赵匡胤对有功人员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大加封赏,二是防范他们居功自傲。一位跟随赵匡胤打天下立了战功、现为京城巡检官的王彦升,半夜三更到宰相王溥家胡闹。王溥系后周留用官员,王彦升没把他放在眼里。第二天,王溥向赵匡胤反映了此事,赵匡胤毫不留情,撤了王彦升的职,使后周留用的大臣,很受感动,从心里拥护这位来朝开国皇帝了。
对于不愿归顺宋朝的几个节度使,越匡胤不慌不忙,一个个把他们制服。
赵匡胤为了了解民间实情,经常微服私访。赵普劝他小心,防止大臣生变。赵匡胤说:“这些重臣,都与朕故交,不致生变,卿不用多虚。”赵普说:“臣不是疑虑这些人不忠,而是看他们不是帅才,难以统率部下。一旦军中有人胁迫他们谋反,恐怕不得不听啊!”。
这句话,说到赵匡胤的心里,他也担心将来发生这件事。赵普建议他把一切权力都归自己,赵匡胤暗暗点头。
第二年秋天,太祖赵匡胤召赵普入殿推心置腹谈话。他说:
“自唐后唐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8姓、12人,战乱不止,百姓遭殃,是什么原因?我拟平息兵患,定出长治久安计策,你看应怎么办?”。
赵普说:“唐以来战乱不止的原因,是地方权势太大,君弱臣强。陛下要寻治国之计,只要削夺节镇之权,将地方精兵归于中央,天下则必然安宁……”。
赵匡胤原来也有这种想法,与赵普不谋而合,于是想出一条既文明又能达到目的的计策。
一天,赵匡胤让有司在便殿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锋等结义兄弟。酒宴气氛十分融洽热烈,逐渐达到高潮,赵匡胤说:“我能有今天,全仰仗诸位鼎力相助,你们功德无量,我心中有数。可是,做皇帝太难了,一年多来,我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啊!”。
众人听皇上的头半截话时,都很高兴,听后半截话时,觉得有点事。石守信问道:“陛下现在还忧虑什么呢?”赵匡胤说:
“我与你们都是故交,话就直说了。这皇帝的宝座,谁不想坐呢?”。
大家一听,慌忙离席叩头。石守信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平定,谁还敢有二心?”。
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不会有二心。可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没有异心呢?如果有人把皇上的袍子穿在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
这一席话,竟把石守信等人吓哭了,让皇上指示一条出路。
赵匡胤说:“人生短暂,转瞬即过。诸位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做官,买上好宅好地,为子孙后代立下不动之产业。再多买些歌女,每日饮酒作乐,平平安安过好后半辈子,君臣之间,两相无猜,岂不更好?”。
众人立即明白皇上之意,连忙拜谢。大家接着喝酒,在友好的氛围中结束酒宴。
次日,这些将帅们一起上表称病,不能入朝。赵匡胤很高兴,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解除了后顾之忧,全部兵权集在自己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赵匡胤又把禁卫军两司之一的侍卫司分成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两部分,与殿前司统称“三衙”。任命资历浅的低级军官为三衙使。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扫除了历代禁卫军专横跋扈的风气。
赵匡胤维系统治的第一步措施顺利实现,第二步是削弱地方藩镇的权力,第三步是灭掉五代十国中尚未归顺大宋的几个小国。最终目的是统一中国。
45。澶渊之盟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天然屏障,直接关系着中原的安危。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开始,就开始与辽争夺燕云。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国力无法与辽抗衡,就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方针。他曾积极储存钱帛,准备或以赎回的方式收回,或用这笔钱作军费,以武力攻取燕云。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统一北汉后,就亲征伐辽,要乘胜收复燕云。宋军初战时极为顺利,一直打到幽州,但辽军苦守坚城,幽州久攻不下。太宗率军在高粱河与辽国援军展开激战,结果在辽援军的夹击下大败。太宗身中两箭,匆忙乘驴车逃走。几年后,太宗趁辽国圣宗幼小、母后萧太后专政的机会,兵分三路北伐辽国。但由于东路军不顾进兵计划,贪功冒进,宋军大败。
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朝廷内外谈辽色变,加上王小波、李顺起义以及对西夏战争的失败,宋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广修河渠池塘,广植水稻和柳、榆林,阻挡辽国的铁骑。宋真宗即位后对辽更是以和为贵。辽军见宋朝软弱可欺,就不断遣兵南下,威胁宋廷。只是由于大将杨延昭等人奋起抵抗,辽军才无法长驱直入。
1004年,辽国再次南侵。辽圣宗及萧太后亲披甲胃,督军30万,大规模南下,深入宋境内地,直抵澶州北城,离北宋首都开封只有一河之隔。北宋朝野震惊,宋真宗日夜焦虑,一筹莫展。
大臣王钦若是江南人,建议迁都金陵,而大臣陈尧雯是四川人,主张逃往四川。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主张抗战,并要求真宗亲征,以鼓舞士气。真宗虽恐惧辽国,也知道不能南逃,只好同意亲征。在寇准的极力督促下,真宗徘徊了一个多月才起驾北上抗辽。还未到战场,真宗就害怕得不敢走了,要返回京城。寇准赶快劝阻,真宗仍然动摇不定。寇准只好联合功臣高琼进谏,真宗无奈,被迫继续前进。
澶州城下,宋辽对峙。澶州跨黄河分为南、北二城,中间有浮桥相通。辽军统军萧挞览亲自视察地形,指挥辽军进攻宋军,宋军把箭弩装在阵前,全力防御。宋守将见萧挞览出阵,突然扳功弩机,百矢齐发,萧挞览中箭身亡。萧挞览是军中主帅,又是萧太后的得力助手,辽军见统帅未战而死,顿时士气低落。真宗来到澶州南城,上了浮桥之后,怕得又让停辇,高琼连吓带哄让卫士们簇拥真宗过了黄河。宋军见皇帝亲自驾到,士气大振。辽军见形势不利便主动提出和谈。而真宗本无抵抗之心,急忙答应与辽议和。他不顾寇准等人的反对,派使臣曹利用前往和谈,告诉曹利用哪怕赔百万白银也行。寇准不得已,告诉曹利用超过30万就杀了他。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帝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辽主称宋帝为兄;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等。因议和地点在澶洲城下,故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有利的条件下订立的屈辱性条约。它开了赔款的先例,成了宋朝财政的重负和民众的重压。但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边境相对稳定,宋辽两国由此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
46。王安石变法
宋朝自从赵匡胤开国做了太祖,经过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到神宗这里,处第6代皇帝了。这时宋朝的政治已经很腐朽了;因为和西夏、辽国连年打仗和向他们交纳岁币物品,加上多得不得了的大官小官所用的工资、公费,朝廷每年的收入都抵不上支出,国家的财政力量已经很微弱了;大官僚和大地主残酷地剥削老百姓,夺走人民的土地。农民没有田地种庄稼,活不下去,就纷纷起义反抗,于是宋朝的阶级矛盾就越来越严重了。另外,官吏们不为民做主,办事很不认真而且贪污成性,生活奢侈。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宋朝的统治就要走向灭亡了。
在仁宗的时候,范仲淹曾经推行过“庆历新政”,可惜只搞得不到一年,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击而失败了。所以“庆历新政”对宋朝政治的改变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神宗时候,王安石出来变法维新,他的改革比范仲淹的新政内容要多得多,对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打击也就更沉重,而且这次改革推行了近20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在一个小官员家庭里。他的父亲做过类似县长的官,为人正直,处理案件公正,所以经常被人排挤,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王安石从小就跟着他父亲走过许多地方,增长了许多见识。他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善于教育孩子,王安石从小就认真读书,他的兴趣很广泛,不管是经书、史书,还是诗歌、传奇,甚至医书,他都拿来看,经常是吃饭睡觉的时候书也不肯放下。
有了这样的父母和家庭,加上王安石自己的努力,他22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他不愿意在京城里无所事事地做官,却喜欢到地方上真正做一点事情,于是在他27岁那一年,他到鄞县当了县令。
王安石上任的时候,那里正在闹旱灾。原来以前的官吏只知道搜刮百姓的钱财,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却一点也不关心。
面对着这样的严重情况,王安石皱起了眉头。当年冬天,他就组织农民疏通河渠,并且亲自跑了十几个乡,调查水利情况。
在王安石的领导下,农民不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修渠筑坝的劳动,对东钱湖“重修湖界”,终于把鄞县重新变成了一个山清水秀、鱼米丰收的好地方。
李克用病死,其子李存勖继位后,减轻赋税,惩治贪官污吏;加紧练兵,严肃军纪。李存勖指挥晋军,攻打朱温,击败了梁军主力。朱温不久便被争权夺利的儿子发动政变杀死,李存勖趁机加紧灭梁步伐。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他派兵南下,攻灭了后梁。后唐统一了华北地区,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地域最大的一个政权。926年,李存勖死于兵变,其养子唐明宗继位。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乘后唐内乱,以出卖国土、认贼作父为代价,借助契丹的力量攻灭了后唐。936年,他接受契丹的册封,定国号为晋,建立后晋。45岁的石敬瑭为夺取帝位,竟恬不知耻地认34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做父亲,自称儿皇帝,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将每年向契丹贡帛30万匹。从此,契丹将燕云十六州作为南侵的根据地。北方险要地带燕云的失去,使中原门户大开,契丹不断南进扩张。大宋400年的命运也由此注定。
石敬瑭死后,他的继承者不肯向契丹纳贡称臣。耶律德光大怒,率领契丹大军向后晋发起进攻,后晋大将杜重威叛变投降,契丹攻下开封,后晋灭亡。947年,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定国号为大辽,企图永占中原。由于契丹兵时时掠夺,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契丹在中原无法立足,只得仓皇撤走。同年,刘知远乘辽军北撤之机,引兵南下,自立为帝,建立后汉。后汉皇帝因猜忌而大杀功臣,大将郭威被迫起兵,灭掉后汉,建立后周。周太祖郭威和继位的周世宗柴荣为扭转衰败的局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周世宗的改革和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提供了条件。
五代时中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止,但南方地区的各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争不多,政权内部朝代更换也不频繁,大多采取保境安民的措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许多地区稳步发展起来。因此,十国时期南方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甚至超过了北方中原地区。我国从唐朝后期起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同时文化重心也开始南移。南方的相对和平、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蕴含着安定统一的因素。
43。陈桥兵变
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将门之家,胆识过人,武艺超群。21岁时投奔郭威,成为郭威帐下的一名士兵。951年,掌握后汉军权的郭威,谎称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统军北征。后汉大军渡过黄河,到达澶州时将士们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郭威率军掉头南行,加后汉京师开封,建立后周。赵匡胤也逐步升为滑州副指挥。
不久,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即位,就是周世宗。柴荣有雄才大略,他南征北战,同时励精图治,革新政治。即位之初,北汉勾结契丹大举攻周,柴荣率军亲征。双方在高平大战,世宗亲冒矢石督战,当后周军队形势危急时,禁军将领赵匡胤和张水德拼死保护柴荣。高平大捷后,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高级将领,负责整编禁卫军。他精心挑选武艺超群的壮士,组成勇敢精锐的殿前诸班,这以后成了后周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世宗也由此开始了他“十年平定天下”的战略行动。几乎每次征战,赵匡胤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周世宗的得力虎将。正当柴荣开拓疆土、北征辽国时,不幸英年早逝。
世宗在征辽途中捡到一块木牌,上写“点检做天子”,心中就有几分猜忌。当时张永德任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他又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柴荣担心禁军将帅权势过重会发动政变,就匆匆撤掉了张永德,换上了赵匡胤。但这却使赵匡胤的实力更加雄厚,他做了禁军的最高统帅,掌握了后周军权。
柴荣死后,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当时,主少国疑,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后周局势不稳。赵匡胤野心急剧膨胀,他与其弟赵匡义、亲信赵普密谋策划兵变。他们把禁军中的统帅换上自己的亲朋故交。赵匡胤战功累累,对部下能够恩威并施,因此许多将士诚心归服。后周宰相范质性情率直、廉洁自持,根本无法左右乱世局面;禁军统帅韩通有勇无谋,不为军界所服,他的儿子曾劝他早日铲除赵匡胤,韩通却没有听从。
960年,赵匡胤使人谎报军情,说是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真假不辨,慌忙派遣赵匡胤出兵御敌。韩通的儿子见此形势,劝父亲趁赵匡胤入府辞行时杀掉他,但韩通没有答应。于是,赵匡胤顺利地率军出发了。当晚赵匡胤驻扎在开封20千米的陈桥驿。酒后,赵匡胤假装酒醉卧床睡觉。通晓天文的苗训声称天上出现两个太阳,那个正在上升的太阳是赵匡胤。
于是,全军都知道了上天的旨意,便鼓噪而起,嚷着要立新主。
赵匡义、赵普趁机推波助澜,与将领们商议兵变,将领们早有此心,同意立点检为天子。赵普以共保富贵为由,要士兵们听从指挥,并派人回京通知石守信、王审绮等做好内应准备。第二天清晨,呼声四起,声震原野。赵匡义叫醒赵匡胤,将他扶出来,将领们不容分说,就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赵匡胤为天子,众将士跪拜高呼万岁。赵匡撤假意拒绝后,宣布若要他做皇帝,必须听从他的命令:不得纵兵劫掠,对幼主、皇族、朝臣加以保护等。众将表示唯命是听后,赵匡胤带领禁军回开封。石守信等在城内接应。入城后,禁军秋毫无犯。后周文武大臣束手无策,只有韩通企图反抗,结果被杀。将士拥逼范质、王溥出来,他们后悔莫及,被迫承认赵匡胤代周自立。于是,赵匡胤登上皇位,宋朝正式建立。
赵匡胤仿效郭威澶州兵变,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开创了大宋的百年基业。
44。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用计夺了周朝江山,自己做了宋朝开国皇帝之时,正是重重矛盾交加之际,赵匡胤胸有成竹,勇敢地面对各种矛盾。
为了防止后周残余势力东山再起,他采取安抚策略,对周世宗的符皇后、刚做不几天皇帝的孩子柴宗训迁往西宫,进行封赏,命令有关人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对后周文武大臣仍旧留用;对拥护他称帝有功的人予以重赏: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张令锋为镇安军节度使,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赐皇弟赵匡义为殿前虞侯,改名光义。
赵匡胤对有功人员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大加封赏,二是防范他们居功自傲。一位跟随赵匡胤打天下立了战功、现为京城巡检官的王彦升,半夜三更到宰相王溥家胡闹。王溥系后周留用官员,王彦升没把他放在眼里。第二天,王溥向赵匡胤反映了此事,赵匡胤毫不留情,撤了王彦升的职,使后周留用的大臣,很受感动,从心里拥护这位来朝开国皇帝了。
对于不愿归顺宋朝的几个节度使,越匡胤不慌不忙,一个个把他们制服。
赵匡胤为了了解民间实情,经常微服私访。赵普劝他小心,防止大臣生变。赵匡胤说:“这些重臣,都与朕故交,不致生变,卿不用多虚。”赵普说:“臣不是疑虑这些人不忠,而是看他们不是帅才,难以统率部下。一旦军中有人胁迫他们谋反,恐怕不得不听啊!”。
这句话,说到赵匡胤的心里,他也担心将来发生这件事。赵普建议他把一切权力都归自己,赵匡胤暗暗点头。
第二年秋天,太祖赵匡胤召赵普入殿推心置腹谈话。他说:
“自唐后唐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8姓、12人,战乱不止,百姓遭殃,是什么原因?我拟平息兵患,定出长治久安计策,你看应怎么办?”。
赵普说:“唐以来战乱不止的原因,是地方权势太大,君弱臣强。陛下要寻治国之计,只要削夺节镇之权,将地方精兵归于中央,天下则必然安宁……”。
赵匡胤原来也有这种想法,与赵普不谋而合,于是想出一条既文明又能达到目的的计策。
一天,赵匡胤让有司在便殿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锋等结义兄弟。酒宴气氛十分融洽热烈,逐渐达到高潮,赵匡胤说:“我能有今天,全仰仗诸位鼎力相助,你们功德无量,我心中有数。可是,做皇帝太难了,一年多来,我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啊!”。
众人听皇上的头半截话时,都很高兴,听后半截话时,觉得有点事。石守信问道:“陛下现在还忧虑什么呢?”赵匡胤说:
“我与你们都是故交,话就直说了。这皇帝的宝座,谁不想坐呢?”。
大家一听,慌忙离席叩头。石守信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平定,谁还敢有二心?”。
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不会有二心。可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没有异心呢?如果有人把皇上的袍子穿在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
这一席话,竟把石守信等人吓哭了,让皇上指示一条出路。
赵匡胤说:“人生短暂,转瞬即过。诸位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做官,买上好宅好地,为子孙后代立下不动之产业。再多买些歌女,每日饮酒作乐,平平安安过好后半辈子,君臣之间,两相无猜,岂不更好?”。
众人立即明白皇上之意,连忙拜谢。大家接着喝酒,在友好的氛围中结束酒宴。
次日,这些将帅们一起上表称病,不能入朝。赵匡胤很高兴,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解除了后顾之忧,全部兵权集在自己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赵匡胤又把禁卫军两司之一的侍卫司分成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两部分,与殿前司统称“三衙”。任命资历浅的低级军官为三衙使。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扫除了历代禁卫军专横跋扈的风气。
赵匡胤维系统治的第一步措施顺利实现,第二步是削弱地方藩镇的权力,第三步是灭掉五代十国中尚未归顺大宋的几个小国。最终目的是统一中国。
45。澶渊之盟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天然屏障,直接关系着中原的安危。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开始,就开始与辽争夺燕云。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国力无法与辽抗衡,就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方针。他曾积极储存钱帛,准备或以赎回的方式收回,或用这笔钱作军费,以武力攻取燕云。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统一北汉后,就亲征伐辽,要乘胜收复燕云。宋军初战时极为顺利,一直打到幽州,但辽军苦守坚城,幽州久攻不下。太宗率军在高粱河与辽国援军展开激战,结果在辽援军的夹击下大败。太宗身中两箭,匆忙乘驴车逃走。几年后,太宗趁辽国圣宗幼小、母后萧太后专政的机会,兵分三路北伐辽国。但由于东路军不顾进兵计划,贪功冒进,宋军大败。
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朝廷内外谈辽色变,加上王小波、李顺起义以及对西夏战争的失败,宋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广修河渠池塘,广植水稻和柳、榆林,阻挡辽国的铁骑。宋真宗即位后对辽更是以和为贵。辽军见宋朝软弱可欺,就不断遣兵南下,威胁宋廷。只是由于大将杨延昭等人奋起抵抗,辽军才无法长驱直入。
1004年,辽国再次南侵。辽圣宗及萧太后亲披甲胃,督军30万,大规模南下,深入宋境内地,直抵澶州北城,离北宋首都开封只有一河之隔。北宋朝野震惊,宋真宗日夜焦虑,一筹莫展。
大臣王钦若是江南人,建议迁都金陵,而大臣陈尧雯是四川人,主张逃往四川。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主张抗战,并要求真宗亲征,以鼓舞士气。真宗虽恐惧辽国,也知道不能南逃,只好同意亲征。在寇准的极力督促下,真宗徘徊了一个多月才起驾北上抗辽。还未到战场,真宗就害怕得不敢走了,要返回京城。寇准赶快劝阻,真宗仍然动摇不定。寇准只好联合功臣高琼进谏,真宗无奈,被迫继续前进。
澶州城下,宋辽对峙。澶州跨黄河分为南、北二城,中间有浮桥相通。辽军统军萧挞览亲自视察地形,指挥辽军进攻宋军,宋军把箭弩装在阵前,全力防御。宋守将见萧挞览出阵,突然扳功弩机,百矢齐发,萧挞览中箭身亡。萧挞览是军中主帅,又是萧太后的得力助手,辽军见统帅未战而死,顿时士气低落。真宗来到澶州南城,上了浮桥之后,怕得又让停辇,高琼连吓带哄让卫士们簇拥真宗过了黄河。宋军见皇帝亲自驾到,士气大振。辽军见形势不利便主动提出和谈。而真宗本无抵抗之心,急忙答应与辽议和。他不顾寇准等人的反对,派使臣曹利用前往和谈,告诉曹利用哪怕赔百万白银也行。寇准不得已,告诉曹利用超过30万就杀了他。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帝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辽主称宋帝为兄;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等。因议和地点在澶洲城下,故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有利的条件下订立的屈辱性条约。它开了赔款的先例,成了宋朝财政的重负和民众的重压。但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边境相对稳定,宋辽两国由此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
46。王安石变法
宋朝自从赵匡胤开国做了太祖,经过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到神宗这里,处第6代皇帝了。这时宋朝的政治已经很腐朽了;因为和西夏、辽国连年打仗和向他们交纳岁币物品,加上多得不得了的大官小官所用的工资、公费,朝廷每年的收入都抵不上支出,国家的财政力量已经很微弱了;大官僚和大地主残酷地剥削老百姓,夺走人民的土地。农民没有田地种庄稼,活不下去,就纷纷起义反抗,于是宋朝的阶级矛盾就越来越严重了。另外,官吏们不为民做主,办事很不认真而且贪污成性,生活奢侈。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宋朝的统治就要走向灭亡了。
在仁宗的时候,范仲淹曾经推行过“庆历新政”,可惜只搞得不到一年,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击而失败了。所以“庆历新政”对宋朝政治的改变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神宗时候,王安石出来变法维新,他的改革比范仲淹的新政内容要多得多,对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打击也就更沉重,而且这次改革推行了近20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在一个小官员家庭里。他的父亲做过类似县长的官,为人正直,处理案件公正,所以经常被人排挤,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王安石从小就跟着他父亲走过许多地方,增长了许多见识。他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善于教育孩子,王安石从小就认真读书,他的兴趣很广泛,不管是经书、史书,还是诗歌、传奇,甚至医书,他都拿来看,经常是吃饭睡觉的时候书也不肯放下。
有了这样的父母和家庭,加上王安石自己的努力,他22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他不愿意在京城里无所事事地做官,却喜欢到地方上真正做一点事情,于是在他27岁那一年,他到鄞县当了县令。
王安石上任的时候,那里正在闹旱灾。原来以前的官吏只知道搜刮百姓的钱财,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却一点也不关心。
面对着这样的严重情况,王安石皱起了眉头。当年冬天,他就组织农民疏通河渠,并且亲自跑了十几个乡,调查水利情况。
在王安石的领导下,农民不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修渠筑坝的劳动,对东钱湖“重修湖界”,终于把鄞县重新变成了一个山清水秀、鱼米丰收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