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并让随从监督他们抹泥,结果在史思明的淫威下,大家齐动手,片刻之间就完成了。可是史思明怒火未消,又说:“等攻克陕州之后,终究要杀掉史朝义。”这话传到史朝义那里,史朝义十分害怕,不知该如何是好。
其实史思明对史朝义的不满,可能由来已久。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经常跟随史思明带兵打仗,为人比较谦恭谨慎,又爱惜士兵,所以将士们也都很喜欢他。按说史朝义应该算是不错的,可是却得不到史思明的宠爱,史思明偏爱的是他的小儿子史朝清。其实父母偏爱小一点的子女都属于正常的,但史思明的偏爱,有些太过了,他派史朝清镇守范阳,同时时常想着要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这又何苦呢?史朝义纵然不能成大事,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儿子呀,怎么可以这么不讲情面?史思明左右的人也时常泄露他的打算,所以史朝义过着这种惊恐的日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史思明是不是只是这么一说而已呢?从史思明本性来看,按史书的说法就是“猜忍好杀”,部下稍有不如他意的地方,动辄就要诛杀九族,因而又出现了当年安禄山统治下的黑色恐怖。史思明说了不只一次要杀史朝义,只怕也不是说说就完,如果真的拿下陕郡,不知他究竟会不会下手。当然,就算真想下手,史思明也没有机会了。
当时史思明住在鹿桥驿,命令心腹曹将军率军值班守卫。而史朝义则在旅馆住宿,他的部将骆悦、蔡文景劝他说:“我们和您都已经死到临头了,自古以来从不乏废立之事,请您召见曹将军,与我们共商大事。”这等于是劝史朝义像安庆绪那样行事。不过,史朝义和安庆绪倒也真的很相像,都是其父的长子(安庆绪本是次子,但他哥哥早死了,所以他最年长),而且还都是不怎么得其父喜欢的儿子,还都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是他们的小弟弟。但史朝义面对的形势更紧迫,不过他一时也决定不了,低着头没有作答,似乎还在犹豫之中。骆悦等人又劝道:“假如您现在不答应的话,我们就去归附李唐,那么您也就完了。”言外之意,要死你自己去死吧,我们不奉陪了。这倒有点像是当年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说的那些话:“你要再不干事,我们就去山中落草了。”闻听此言,史朝义自是着急,一来他不想把事情弄到那种地步,二来如果这些人逃走,那他连个帮手都没了,处境更加不妙,说不定史思明还会迁怒于他。所以史朝义哭着对他们说:“请诸位好好处理这件事,不要惊吓到我父亲。”他是想从史思明手中夺权,的确目的不在于要杀史思明。这一点,史朝义就比安庆绪要强了很多,要知道,安庆绪的出发点就是要杀掉安禄山。但出发点不同,不代表结果就一定不同,宫廷斗争能够避免杀人的可太少了,尤其是身为君主的人,很难逃过一劫。既然史朝义点头了,骆悦等人就命令许叔冀的儿子许季常去召见曹将军。等曹将军来到后,骆悦就把他们的计划都告诉了他。反正你人在我们手里,同意就一起干,不同意先杀了你。曹将军自然也是清楚眼前自己的处境,知道诸将都心怀怨恨,害怕自己真会受害,当然也就不敢违抗。就这样,一场阴谋正在进行中……
当天傍晚,骆悦等人率领史朝义手下的三百名士兵,全付武装来到驿站,值班的卫兵看到这付阵势都觉得很奇怪,但他们也看到了上司曹将军在里面,因此不敢动手。骆悦便带兵闯入了史思明的卧室,实在不巧的很,史思明正好上厕所去了,所以是间空房。设想一下,如果当年安禄山也是去了趟厕所,也许那一次内讧就要复杂许多了,安庆绪能否成功还是另说。一看史思明没在,骆悦就问史思明的侍者,可还没等他们回答,骆悦就已经杀掉了好几个,于是有人就指出了史思明的去向。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毫无动静,史思明在外知道情况有变,卧室是不能再回去了,就跳墙出来进入马厩,想要骑马逃跑。不料被人看见,骆悦的侍从周子俊立刻放箭,射中了史思明的手臂,于是史思明从马上掉了下来,被骆悦等人抓住。史思明的反应比安禄山慢了不少,安禄山当时就知道是“家贼”做的好事,而史思明还问:“这是谁在作乱?”骆悦回答说:“我们是奉怀王史朝义的命令。”史思明听后说:“早晨我失言了,得到这样的下场也是该着的。可是你们这样杀我太早了,怎么不等到攻克长安之后呢?可惜不能成就大业了。”史思明的意思是:我还是有用的,等攻克长安后,大业完成了,我也就知足了。其实他还是想争取时间,但也不排除他真想干番大事的“志气”。但骆悦并没有现在就杀史思明,因为史朝义之前的吩咐就是不要惊吓到史思明,也就是说不让现在杀他。于是骆悦等人将史思明押送到柳泉驿,囚禁好之后,回去报告史朝义说:“大事已办成。”史朝义这时还放心不下,说:“没有惊吓我父亲吗?”骆悦回答:“没有。”其实史思明怕是吓的不轻。
当时叛军中周挚、许叔冀率领后军驻扎在福昌,骆悦便派许季常前去通知他们这件事,周挚听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率军赶回来,周挚、许叔冀连忙出来迎接。骆悦劝史朝义杀掉周挚。而后军队开到柳泉,骆悦又害怕人心不一,便将史思明勒死了。史思明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死,不过比安禄山死的好受了很多。史思明死后,和安禄山一样,被人用毡毯裹了起来,然后用骆驼运回了洛阳——作为战将,最慷慨悲壮的结局是马革裹尸而还,胡人看来喜欢用毡毯,可惜史思明并非死于沙场,虽然同样是被裹着回去的,意思可大不一样,前者是英雄,后者有点像狗熊。史思明先前杀了安庆绪,当时他万难想到自己居然和安禄山遭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安、史两家的轨迹差不多,都是爸爸打江山,然后被儿子杀了,然后儿子又丢了江山,而这场战乱最终也被冠上了各领风骚三四年的两家的姓氏,所以是“安”“史”之乱。
然而叛军这一次内讧,并没有因史思明的死而终结。不久,史朝义即帝位,改年号为显圣。他又派人秘密的回到范阳,暗令张通儒等人杀掉史朝清和史朝清的母亲辛氏,另有数十个不愿意归附自己的人也都一并杀掉。这样一来,叛军自相残杀,范阳城中直打了好几个月,死了数千人,方才安定下来,之后史朝义任命他的部将李怀仙为范阳尹、燕京留守,掌管范阳事务。安史之乱中范阳一直还算平稳,这一次史朝义大开杀戒,于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好处,至于洛阳,就更惨了,经过了几年的战争,洛阳四周数百里的州县都是一片废墟。更要命的是,叛军里幸存下来的诸节度使,都是和安禄山、史思明同辈的人,当初安庆绪凭借安禄山的影响可以支的动他们——虽然安庆绪是杀了安禄山,虽也基本上人所共知,但总归他是从前君主的儿子,而且那时叛军未乱,所以安庆绪还有一定的指挥权力——可是史思明原本和他们同殿称臣,凭借实力尚可使众人服从命令,可是一旦他死了,史朝义便没了指挥他们的威望。再加上几年来叛军中发生了这么多内讧,大家也不敢保证史朝义将来就没事,所以还是保存自己实力重要,何必听一个黄口孺子的命令?每当史朝义召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不肯前来,大致也就是维持君臣关系而已,却不为史朝义所用。
史朝义虽然通过政变,一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这一次内讧,却使叛军刚有起色的势头,一下子又跌落了。这一次内讧,可以说为史朝义埋下了更大悲剧的种子。
二、细数叛将
一直没有好好说说叛军这边的事,其实不是我偏心,而是史官偏心,因为史料上叛军那里的事情也就是这么多;不过也不是史官偏心,而是不偏不行,因为他们显然无法获得更多的叛军内部的消息。不过,这一节里就要好好说一下叛军里的将领了。
叛军集团里都有些什么人呢?通鉴载:安禄山以高尚、严庄、张通儒及将军孙孝哲为腹心,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容、李庭望、崔乾佑、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为爪牙。
本来安禄山、史思明都是比较能打的蕃将,不过他们都做了首领,前文已经介绍过了。个人感觉,史思明的能力更强一些,可惜战乱之初他便遇到了自己的克星,也是相当不走运了。史思明可能更善于野战,至少攻城战他和李光弼对决的时候就从来没占过优势,所以显不出来。当然了,像李光弼、张巡,这都是非常出色的“钉子型”守城人员,碰上他们实属不幸。
在介绍诸将之前,先介绍一下叛军里的军师,主要有两个,严庄和高尚。严庄是跟着安庆绪杀安禄山的那个人,在广平率军收复两京时投降了唐军,做了唐朝的司农卿。后来有人告鸿胪卿康谦和史朝义暗中勾结,连累到了严庄,一起被下狱,不久又被放了出来。由于他在狱期间京兆尹刘晏为防有变曾派人去守着他的家,所以严庄很恨他,和肃宗说刘晏常把皇帝的话外泄,惹得肃宗很是不快,便把他们一并贬职,此后,就再也没什么消息了。而高尚,从早年的经历来看,似乎有些文人无行,他抛下老母不管,还与别人的一个婢女通奸,此后一心求飞黄腾达,说“高不危宁当举事而死,终不能咬草根以求活耳!”就是遗臭万年,也要让自己富贵。后来果真应了他这句话,也算是谶语吧。跟着安禄山反叛的高尚,也出了不少的主意,后来在安庆绪到相州的时候,任命他为侍中,在邺城里和张通儒等人争权。当史思明杀掉安庆绪的时候,高尚也被杀了。同时被杀的还有孙孝哲、崔乾佑。孙孝哲本是契丹人,但是他的母亲和安禄山私通,因此得到安禄山的亲信,至于仍然被重用的张通儒,后来帮助史朝义杀了史朝清等人,但是再后来他的结局如何?居然哪都没记,估计也是死于乱中了。
至于叛军中的将军们,即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容、李庭望、崔乾佑、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这些人,他们是怎样的情况呢?安守忠是和阿史那承庆一起奉安庆绪之命去谋图史思明的,后来被史思明抓住,其下场,猜测可能是被杀掉了;何千年是被颜杲卿打败的,还给颜杲卿出过一个好主意,后来被送到了朝廷,下场如何,不晓得;李庭望则是与唐朝叛徒令狐潮一起攻打雍丘的那个人,基本上被张巡绕的团团转;武令珣,就是攻打南阳鲁炅的那位将军,在他死后田承嗣接替他继续攻打南阳;能元皓,后来投降了唐朝,转而又去攻打史朝义;至于牛廷玠、向润容,这二位知名度不高,也不见有何具体作为。这些次要人物也差不多讲完了,下面开始讲那些比较重要的将军。 先说李归仁,他曾和安守忠一起守卫长安,后来郭子仪率军来攻,与李归仁在三原对决,此战唐军用伏兵取胜,李归仁也只好游泳逃脱。随后,郭子仪与王思礼驻军在长安城西,李归仁与安守忠又来率兵交战,双方相持了七日。这一次,安守忠假装败退,引郭子仪追击,然后叛军以九千精骑列成长蛇阵,诱唐军从中间进击,然后叛军忽然变为首尾两阵,夹击唐军,把郭子仪打的大败。在郭子仪收复长安之战中,叛军本来是处于上风,不想唐军将领李嗣业、王难得等人居然拼命坚持作战,所以唐军自然受到鼓舞,再加上唐军把叛军的伏兵歼灭,最后叛军大败而去。这些战斗前面作过详细叙述,这里不多说了。此后李归仁不服安庆绪,带着曳落河和六州胡人归顺了史思明。史思明救援邺城的安庆绪时,先派了李归仁去声援,等史思明把安庆绪杀掉的时候,便任命他为大将。再以后,李归仁在陕州败给了卫伯玉,他攻打永宁、沙栅时又被李忠臣击败。然而叛军的第三次内讧后,李归仁就没有消息了,估计也是死于哪一次混乱之中,猜测就是史朝义的那一次政变。如果是这样,那么史朝义等于自毁了一座长城,或许,是不毁不行吧?
下一个说说蔡希德。蔡希德起初是被派往常山攻打颜杲卿,结果很快就攻破了几乎没怎么准备的城池。然后,蔡希德和史思明一道,连克广平、巨鹿、上谷等郡,也很是风光了一阵,只可惜没攻下饶阳,围了二十九日还无法攻克,这时李光弼已经率军赶到(哈哈,他们的克星来了),并且攻下了常山。这二人无奈,放开饶阳,来救常山,被打的大败。虽说对峙四十多天,而且还断了李光弼的粮道,但还是拿不下李光弼,又恰好郭子仪率兵赶到,于是,叛军又被打败了几次,以至于两员将军都不得不逃跑。安禄山闻听消息自然不甘心,发精兵两万让蔡希德去支援史思明,这时牛廷玠也从范阳发了一万人马过来。可是,几员叛将却并非郭、李二人联手的对手,最后又是被击败了,而且范阳的归路也被切断,一度使安禄山在潼关前大大的抓狂。可是潼关失守后,郭、李二人也只好撤军。这种情况下,史思明、蔡希德又接连攻克了河北诸镇,河北再度落入叛军之手。这时,史思明、蔡希德、牛廷玠合兵一处,去攻打太原的李光弼。李光弼用“地道战”使得他们大为头疼,所以不到一万人的太原他们却始终拿不下。所谓“太原保卫战”,三员叛军大将在城下弄得灰头土脸。等史思明被安庆绪调走之后,蔡希德总领攻打太原的叛军,结果被李光弼彻底击败,损兵七万余人,蔡希德本人也只好狼狈而逃。好在蔡希德运气不总是这么差,上党的程千里和他相比运气就惨了很多,出战时居然自己掉进了城沟里,被叛军抓到。然而上党城依然无法攻克,也够让蔡希德郁闷一阵。还在相持之时,安庆绪被击败,蔡希德便率本部从上党直奔邺郡。他与安太清一起攻克了归顺唐朝的平原、清河二郡,但他们攻打河内时,却没有拿下。单看战绩,蔡希德似也没什么突出之处,但他为人却是很正直的,曾多次劝说安庆绪不能不务正业,令安庆绪大大的不满,之后被张通儒陷害而死。由于蔡希德很得将士之心,所以在他死后,惹得叛军士兵也很不快。不过,他就算这时不死,只怕史思明杀安庆绪的时候也会杀了他,但也有可能会重用,两人毕竟是老搭档了。
崔乾佑,相对而言,战绩就比较突出了,他曾经大败封常清,使高、封二将手下的乌合之众几乎无还手之力。攻打潼关,也是崔乾佑出面,不管唐军怎么被动,崔乾佑能取得胜利,实在是令叛军鼓舞的事情。他的潼关一战,无论是战术还是谋略用的都很到位,只怕唐军就算不是乌合之众,也未必占到什么便宜。后来安禄山又派他北上攻取河东诸郡,崔乾佑也依命拿下。可以说,叛军初期的胜仗几乎都是他打下来的,是少数几个指到哪能打到哪的将军,冲这一点就不可小看。但他遇上了真正的对手了,当郭子仪进攻河东时,崔乾佑由于没有准备,再加上又是里应外合,崔乾佑措手不及,只好翻墙逃走,虽然集结士兵反击,但那也没用。于是败军的崔乾佑只好回投安庆绪,在唐军收复两京的时候一同逃往邺郡,后来代替蔡希德总揽叛军兵马。崔乾佑虽然能打,但是他刚愎而好杀,不如蔡希德得人心。他的意思感觉有点李光弼,很能打,但由于治军严,所以并不受爱戴。也许两人都是一个性子,但记法就不同?
其实史思明对史朝义的不满,可能由来已久。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经常跟随史思明带兵打仗,为人比较谦恭谨慎,又爱惜士兵,所以将士们也都很喜欢他。按说史朝义应该算是不错的,可是却得不到史思明的宠爱,史思明偏爱的是他的小儿子史朝清。其实父母偏爱小一点的子女都属于正常的,但史思明的偏爱,有些太过了,他派史朝清镇守范阳,同时时常想着要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这又何苦呢?史朝义纵然不能成大事,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儿子呀,怎么可以这么不讲情面?史思明左右的人也时常泄露他的打算,所以史朝义过着这种惊恐的日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史思明是不是只是这么一说而已呢?从史思明本性来看,按史书的说法就是“猜忍好杀”,部下稍有不如他意的地方,动辄就要诛杀九族,因而又出现了当年安禄山统治下的黑色恐怖。史思明说了不只一次要杀史朝义,只怕也不是说说就完,如果真的拿下陕郡,不知他究竟会不会下手。当然,就算真想下手,史思明也没有机会了。
当时史思明住在鹿桥驿,命令心腹曹将军率军值班守卫。而史朝义则在旅馆住宿,他的部将骆悦、蔡文景劝他说:“我们和您都已经死到临头了,自古以来从不乏废立之事,请您召见曹将军,与我们共商大事。”这等于是劝史朝义像安庆绪那样行事。不过,史朝义和安庆绪倒也真的很相像,都是其父的长子(安庆绪本是次子,但他哥哥早死了,所以他最年长),而且还都是不怎么得其父喜欢的儿子,还都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是他们的小弟弟。但史朝义面对的形势更紧迫,不过他一时也决定不了,低着头没有作答,似乎还在犹豫之中。骆悦等人又劝道:“假如您现在不答应的话,我们就去归附李唐,那么您也就完了。”言外之意,要死你自己去死吧,我们不奉陪了。这倒有点像是当年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说的那些话:“你要再不干事,我们就去山中落草了。”闻听此言,史朝义自是着急,一来他不想把事情弄到那种地步,二来如果这些人逃走,那他连个帮手都没了,处境更加不妙,说不定史思明还会迁怒于他。所以史朝义哭着对他们说:“请诸位好好处理这件事,不要惊吓到我父亲。”他是想从史思明手中夺权,的确目的不在于要杀史思明。这一点,史朝义就比安庆绪要强了很多,要知道,安庆绪的出发点就是要杀掉安禄山。但出发点不同,不代表结果就一定不同,宫廷斗争能够避免杀人的可太少了,尤其是身为君主的人,很难逃过一劫。既然史朝义点头了,骆悦等人就命令许叔冀的儿子许季常去召见曹将军。等曹将军来到后,骆悦就把他们的计划都告诉了他。反正你人在我们手里,同意就一起干,不同意先杀了你。曹将军自然也是清楚眼前自己的处境,知道诸将都心怀怨恨,害怕自己真会受害,当然也就不敢违抗。就这样,一场阴谋正在进行中……
当天傍晚,骆悦等人率领史朝义手下的三百名士兵,全付武装来到驿站,值班的卫兵看到这付阵势都觉得很奇怪,但他们也看到了上司曹将军在里面,因此不敢动手。骆悦便带兵闯入了史思明的卧室,实在不巧的很,史思明正好上厕所去了,所以是间空房。设想一下,如果当年安禄山也是去了趟厕所,也许那一次内讧就要复杂许多了,安庆绪能否成功还是另说。一看史思明没在,骆悦就问史思明的侍者,可还没等他们回答,骆悦就已经杀掉了好几个,于是有人就指出了史思明的去向。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毫无动静,史思明在外知道情况有变,卧室是不能再回去了,就跳墙出来进入马厩,想要骑马逃跑。不料被人看见,骆悦的侍从周子俊立刻放箭,射中了史思明的手臂,于是史思明从马上掉了下来,被骆悦等人抓住。史思明的反应比安禄山慢了不少,安禄山当时就知道是“家贼”做的好事,而史思明还问:“这是谁在作乱?”骆悦回答说:“我们是奉怀王史朝义的命令。”史思明听后说:“早晨我失言了,得到这样的下场也是该着的。可是你们这样杀我太早了,怎么不等到攻克长安之后呢?可惜不能成就大业了。”史思明的意思是:我还是有用的,等攻克长安后,大业完成了,我也就知足了。其实他还是想争取时间,但也不排除他真想干番大事的“志气”。但骆悦并没有现在就杀史思明,因为史朝义之前的吩咐就是不要惊吓到史思明,也就是说不让现在杀他。于是骆悦等人将史思明押送到柳泉驿,囚禁好之后,回去报告史朝义说:“大事已办成。”史朝义这时还放心不下,说:“没有惊吓我父亲吗?”骆悦回答:“没有。”其实史思明怕是吓的不轻。
当时叛军中周挚、许叔冀率领后军驻扎在福昌,骆悦便派许季常前去通知他们这件事,周挚听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率军赶回来,周挚、许叔冀连忙出来迎接。骆悦劝史朝义杀掉周挚。而后军队开到柳泉,骆悦又害怕人心不一,便将史思明勒死了。史思明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死,不过比安禄山死的好受了很多。史思明死后,和安禄山一样,被人用毡毯裹了起来,然后用骆驼运回了洛阳——作为战将,最慷慨悲壮的结局是马革裹尸而还,胡人看来喜欢用毡毯,可惜史思明并非死于沙场,虽然同样是被裹着回去的,意思可大不一样,前者是英雄,后者有点像狗熊。史思明先前杀了安庆绪,当时他万难想到自己居然和安禄山遭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安、史两家的轨迹差不多,都是爸爸打江山,然后被儿子杀了,然后儿子又丢了江山,而这场战乱最终也被冠上了各领风骚三四年的两家的姓氏,所以是“安”“史”之乱。
然而叛军这一次内讧,并没有因史思明的死而终结。不久,史朝义即帝位,改年号为显圣。他又派人秘密的回到范阳,暗令张通儒等人杀掉史朝清和史朝清的母亲辛氏,另有数十个不愿意归附自己的人也都一并杀掉。这样一来,叛军自相残杀,范阳城中直打了好几个月,死了数千人,方才安定下来,之后史朝义任命他的部将李怀仙为范阳尹、燕京留守,掌管范阳事务。安史之乱中范阳一直还算平稳,这一次史朝义大开杀戒,于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好处,至于洛阳,就更惨了,经过了几年的战争,洛阳四周数百里的州县都是一片废墟。更要命的是,叛军里幸存下来的诸节度使,都是和安禄山、史思明同辈的人,当初安庆绪凭借安禄山的影响可以支的动他们——虽然安庆绪是杀了安禄山,虽也基本上人所共知,但总归他是从前君主的儿子,而且那时叛军未乱,所以安庆绪还有一定的指挥权力——可是史思明原本和他们同殿称臣,凭借实力尚可使众人服从命令,可是一旦他死了,史朝义便没了指挥他们的威望。再加上几年来叛军中发生了这么多内讧,大家也不敢保证史朝义将来就没事,所以还是保存自己实力重要,何必听一个黄口孺子的命令?每当史朝义召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不肯前来,大致也就是维持君臣关系而已,却不为史朝义所用。
史朝义虽然通过政变,一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这一次内讧,却使叛军刚有起色的势头,一下子又跌落了。这一次内讧,可以说为史朝义埋下了更大悲剧的种子。
二、细数叛将
一直没有好好说说叛军这边的事,其实不是我偏心,而是史官偏心,因为史料上叛军那里的事情也就是这么多;不过也不是史官偏心,而是不偏不行,因为他们显然无法获得更多的叛军内部的消息。不过,这一节里就要好好说一下叛军里的将领了。
叛军集团里都有些什么人呢?通鉴载:安禄山以高尚、严庄、张通儒及将军孙孝哲为腹心,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容、李庭望、崔乾佑、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为爪牙。
本来安禄山、史思明都是比较能打的蕃将,不过他们都做了首领,前文已经介绍过了。个人感觉,史思明的能力更强一些,可惜战乱之初他便遇到了自己的克星,也是相当不走运了。史思明可能更善于野战,至少攻城战他和李光弼对决的时候就从来没占过优势,所以显不出来。当然了,像李光弼、张巡,这都是非常出色的“钉子型”守城人员,碰上他们实属不幸。
在介绍诸将之前,先介绍一下叛军里的军师,主要有两个,严庄和高尚。严庄是跟着安庆绪杀安禄山的那个人,在广平率军收复两京时投降了唐军,做了唐朝的司农卿。后来有人告鸿胪卿康谦和史朝义暗中勾结,连累到了严庄,一起被下狱,不久又被放了出来。由于他在狱期间京兆尹刘晏为防有变曾派人去守着他的家,所以严庄很恨他,和肃宗说刘晏常把皇帝的话外泄,惹得肃宗很是不快,便把他们一并贬职,此后,就再也没什么消息了。而高尚,从早年的经历来看,似乎有些文人无行,他抛下老母不管,还与别人的一个婢女通奸,此后一心求飞黄腾达,说“高不危宁当举事而死,终不能咬草根以求活耳!”就是遗臭万年,也要让自己富贵。后来果真应了他这句话,也算是谶语吧。跟着安禄山反叛的高尚,也出了不少的主意,后来在安庆绪到相州的时候,任命他为侍中,在邺城里和张通儒等人争权。当史思明杀掉安庆绪的时候,高尚也被杀了。同时被杀的还有孙孝哲、崔乾佑。孙孝哲本是契丹人,但是他的母亲和安禄山私通,因此得到安禄山的亲信,至于仍然被重用的张通儒,后来帮助史朝义杀了史朝清等人,但是再后来他的结局如何?居然哪都没记,估计也是死于乱中了。
至于叛军中的将军们,即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容、李庭望、崔乾佑、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这些人,他们是怎样的情况呢?安守忠是和阿史那承庆一起奉安庆绪之命去谋图史思明的,后来被史思明抓住,其下场,猜测可能是被杀掉了;何千年是被颜杲卿打败的,还给颜杲卿出过一个好主意,后来被送到了朝廷,下场如何,不晓得;李庭望则是与唐朝叛徒令狐潮一起攻打雍丘的那个人,基本上被张巡绕的团团转;武令珣,就是攻打南阳鲁炅的那位将军,在他死后田承嗣接替他继续攻打南阳;能元皓,后来投降了唐朝,转而又去攻打史朝义;至于牛廷玠、向润容,这二位知名度不高,也不见有何具体作为。这些次要人物也差不多讲完了,下面开始讲那些比较重要的将军。 先说李归仁,他曾和安守忠一起守卫长安,后来郭子仪率军来攻,与李归仁在三原对决,此战唐军用伏兵取胜,李归仁也只好游泳逃脱。随后,郭子仪与王思礼驻军在长安城西,李归仁与安守忠又来率兵交战,双方相持了七日。这一次,安守忠假装败退,引郭子仪追击,然后叛军以九千精骑列成长蛇阵,诱唐军从中间进击,然后叛军忽然变为首尾两阵,夹击唐军,把郭子仪打的大败。在郭子仪收复长安之战中,叛军本来是处于上风,不想唐军将领李嗣业、王难得等人居然拼命坚持作战,所以唐军自然受到鼓舞,再加上唐军把叛军的伏兵歼灭,最后叛军大败而去。这些战斗前面作过详细叙述,这里不多说了。此后李归仁不服安庆绪,带着曳落河和六州胡人归顺了史思明。史思明救援邺城的安庆绪时,先派了李归仁去声援,等史思明把安庆绪杀掉的时候,便任命他为大将。再以后,李归仁在陕州败给了卫伯玉,他攻打永宁、沙栅时又被李忠臣击败。然而叛军的第三次内讧后,李归仁就没有消息了,估计也是死于哪一次混乱之中,猜测就是史朝义的那一次政变。如果是这样,那么史朝义等于自毁了一座长城,或许,是不毁不行吧?
下一个说说蔡希德。蔡希德起初是被派往常山攻打颜杲卿,结果很快就攻破了几乎没怎么准备的城池。然后,蔡希德和史思明一道,连克广平、巨鹿、上谷等郡,也很是风光了一阵,只可惜没攻下饶阳,围了二十九日还无法攻克,这时李光弼已经率军赶到(哈哈,他们的克星来了),并且攻下了常山。这二人无奈,放开饶阳,来救常山,被打的大败。虽说对峙四十多天,而且还断了李光弼的粮道,但还是拿不下李光弼,又恰好郭子仪率兵赶到,于是,叛军又被打败了几次,以至于两员将军都不得不逃跑。安禄山闻听消息自然不甘心,发精兵两万让蔡希德去支援史思明,这时牛廷玠也从范阳发了一万人马过来。可是,几员叛将却并非郭、李二人联手的对手,最后又是被击败了,而且范阳的归路也被切断,一度使安禄山在潼关前大大的抓狂。可是潼关失守后,郭、李二人也只好撤军。这种情况下,史思明、蔡希德又接连攻克了河北诸镇,河北再度落入叛军之手。这时,史思明、蔡希德、牛廷玠合兵一处,去攻打太原的李光弼。李光弼用“地道战”使得他们大为头疼,所以不到一万人的太原他们却始终拿不下。所谓“太原保卫战”,三员叛军大将在城下弄得灰头土脸。等史思明被安庆绪调走之后,蔡希德总领攻打太原的叛军,结果被李光弼彻底击败,损兵七万余人,蔡希德本人也只好狼狈而逃。好在蔡希德运气不总是这么差,上党的程千里和他相比运气就惨了很多,出战时居然自己掉进了城沟里,被叛军抓到。然而上党城依然无法攻克,也够让蔡希德郁闷一阵。还在相持之时,安庆绪被击败,蔡希德便率本部从上党直奔邺郡。他与安太清一起攻克了归顺唐朝的平原、清河二郡,但他们攻打河内时,却没有拿下。单看战绩,蔡希德似也没什么突出之处,但他为人却是很正直的,曾多次劝说安庆绪不能不务正业,令安庆绪大大的不满,之后被张通儒陷害而死。由于蔡希德很得将士之心,所以在他死后,惹得叛军士兵也很不快。不过,他就算这时不死,只怕史思明杀安庆绪的时候也会杀了他,但也有可能会重用,两人毕竟是老搭档了。
崔乾佑,相对而言,战绩就比较突出了,他曾经大败封常清,使高、封二将手下的乌合之众几乎无还手之力。攻打潼关,也是崔乾佑出面,不管唐军怎么被动,崔乾佑能取得胜利,实在是令叛军鼓舞的事情。他的潼关一战,无论是战术还是谋略用的都很到位,只怕唐军就算不是乌合之众,也未必占到什么便宜。后来安禄山又派他北上攻取河东诸郡,崔乾佑也依命拿下。可以说,叛军初期的胜仗几乎都是他打下来的,是少数几个指到哪能打到哪的将军,冲这一点就不可小看。但他遇上了真正的对手了,当郭子仪进攻河东时,崔乾佑由于没有准备,再加上又是里应外合,崔乾佑措手不及,只好翻墙逃走,虽然集结士兵反击,但那也没用。于是败军的崔乾佑只好回投安庆绪,在唐军收复两京的时候一同逃往邺郡,后来代替蔡希德总揽叛军兵马。崔乾佑虽然能打,但是他刚愎而好杀,不如蔡希德得人心。他的意思感觉有点李光弼,很能打,但由于治军严,所以并不受爱戴。也许两人都是一个性子,但记法就不同?